初秋的校园,书香渐浓,成长的脚步从未停歇。8月22日至25日,儋州市第一中学2025年新教师岗前培训进入第二期,新教师们从“云端研学”到“课堂深耕”,在教研智慧中汲取养分,在实践打磨中加速成长,为教育之路积蓄力量。
云端汲智:巴蜀云课里的“教学密码”
8月22日,第三机房内暖意融融,新教师们齐聚一堂,开启“巴蜀云课”观摩学习之旅。屏幕上,一堂堂跨越学科的优质课例次第展开:灵动的课堂导入、精准的问题设计、巧妙的师生互动,让新教师们沉浸式感受名师的教学风采。从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到数学逻辑的层层递进,从英语互动的趣味设计到理科实验的严谨演示,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巧思,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高效课堂”的奥秘之门。
除了单课观摩,新教师们重点研学“巴蜀周教研模式”——如何聚焦以学为中心、分工研磨出方案、集体研讨促优化、课堂实践验效果。大家边看边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原来周教研可以这样精准对接教学痛点”“集体备课要先明确‘学情起点’”。这场云端之约,让新教师们明白: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研是“研”出来的。
跟岗砺能:师徒同行中的“成长加速度”
8月23日至25日,培训转入“跟岗实践”阶段,新教师们带着云课研学的思考,走进师傅们的课堂,开启为期三天的“沉浸式成长”。从晨光中的备课研讨到课堂上的专注观察,从课后的细致复盘到任务的落地实践,师徒同行的每一刻都充满干货。
师傅们的指导细致入微:翻开新教师的教案,红笔批注的“教学目标需更具体”“学情分析可结合班级实际”,让教学设计更贴地;检查听课笔记时,提醒“不仅记流程,更要记‘为什么这样设计’”,让观察更有深度;课堂示范中,师傅们刻意放慢节奏,展示“如何用一个眼神提醒走神学生”“怎样用分层提问调动全员参与”,将抽象的“教学技巧”化作可复制的“实践动作”。课后研讨时,新教师们抛出的“知识点讲不透怎么办”“课堂纪律控不住如何调整”等问题,都能得到师傅们“手把手”的解答。
三天里,新教师们的笔记本越翻越厚,从“照搬模板”到“融入巧思”,教案渐显个性;从“紧张旁观”到“尝试互动”,课堂参与感日益增强。不少老师在跟岗日志中写道:“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教学不是‘演课’,而是‘读懂学生’后的精准引导。”这种“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让新教师们快速触摸到“一中课堂”的节奏与温度。
从云端的智慧汲取到课堂的实践打磨,第二期培训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新教师们的成长沃土。教研模式的启发让他们明晰“专业成长的路径”,师徒结对的助力让他们找到“快速适应的方法”。接下来,培训将进入“班级管理与德育实践”阶段,新教师们将带着这份沉淀与收获,继续在教育的征途上稳步前行,静待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