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青少年的发展(第三小组)
编辑/作者:李圣儒 刘贤敏等        发布时间:2006-01-20      阅读:6426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网络与青少年的发展                            

填表日期:2005年11月15号

指导老师:邓之贤

课题组成员:李圣儒,刘贤敏,李为龙,陈传中,郑国锋,      

             刘教达,岑超洋,周应良,何湘海,陆新华

             陆显安,唐觉奇,羊科云,郭红阳,谢著文,

课题的由来:学校提供的参考,结合身边实际作研究

课题的现状:前人已深入调查过了,我们赞成前人的观点,对前人所作的调查做了一些补充

研究目的:了解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网络成瘾的主要途径。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的优点。

涉及内容:互联网的本质与青少年的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青少年成瘾问题的解决。





课题研究方案          

拟用研究方法:1网络查阅,2交流,3图书查阅,4交流探讨。

小组分工:分为两组:一组负责网络查阅,二组负责图书查阅。  

活动时间安排:周末,节假日,中午时间

主要环节步骤:1确定课题,2查阅资料,3交流修改,4初步定稿,5再次交流修改,6整理,7定稿。

课题研究方案:

记录哪些数据:我国现有9400万网民;18岁以下占百分之16.4。网络成瘾青少年:250万人。

  预期成果: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讨写研究报告,2推动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需要提供的帮助:1学校网络的支持,2图书的支持,3打印,印刷支持。



课题确立过程及自我评价:从小组成员讨论到找指导老师,最后确立课题;研讨这个课题让我们可以帮助同学戒网,使我们正确的使用网络。

    (签名):李圣儒



指导老师意见:研究小组分子明确,认真投入,积极参与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良好团队精神    

  (签名):邓之贤                                                            



网络与青少年的发展



--透视网络与青少年发展关系

作者:李圣儒.刘贤敏等

指导老师:邓之贤

关键词:网络的发展与青少年成瘾

内容摘要:网络本质:一是自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平等性,四是虚拟性,五是交互性。青少年成瘾的原因:一是学习压力与不佳,二是 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因素,三是价值观选择与发展的冲突。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一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二是改善青少年的人人际环境,三是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互联网与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青少年带来幸福还是带来弊端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应用它。

现在,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飞”来,一系列带“网”的新名词已闯入我们的生活,例如:网上购物、网上冲浪、网吧、网站……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中不得不学会适应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现已有9400万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到16.4%。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上网成瘾又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迷信正悄悄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的本质与青少年的特征
  要正确看待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问题,要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明确两个主体: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特征。
  从青少年成长角度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这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与舒适的享受。这些特质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如下特点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是自主性。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主性为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开放性。互联网上全球各种信息汇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共存。它是一个随时变换的开放信息系统。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既拓宽了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视野,但又过早地使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内容,从而使青少年趋于早熟,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三是平等性。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魅力。
  四是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网络通过其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这个空间丰富而刺激,你可以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虚拟实在”;你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为你圆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文化,在为青少年生活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青少年人际情感疏远,甚至上网成瘾。
  五是交互性。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存在,其中多个思维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在网络世界,时空概念发生了转换,其“四维”以上的思维方式否定传统思维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整合。这种关系性思维使得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被打破,个体之间的理性距离发生了变化,其超越性、前瞻性进一步激发思维主体的创造灵感、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于他们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
  当代青少年网络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性问题,除了网络自身的局限与青少年成长的曲折外,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客观环境失衡,是很多青少年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青少年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当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相冲突时,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会让他们很容易迷恋于“虚拟的生活”。可以说,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根本是现实生活矛盾的替代与折射。
  造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压力及学业不佳
  学习压力问题是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都是形成青少年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表现为焦虑症状、亲子冲突、自杀和犯罪等。大多数学业不佳的青少年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基础不好和智力开发不足等。由于目前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
  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练习就有可能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有可能获得虚拟的奖励,甚至虚拟的财产。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帮助青少年摆脱了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
  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称为“代沟”或“代差”。代际冲突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变迁,也涉及青少年精神、心理和社会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代际冲突带给青少年的危机主要有:在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不知所措;因不能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同而苦闷和彷徨;被现实社会的新奇与不平凡所吸引,无法抵御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在与成人社会的矛盾不断积累和自身成长的冲突中,情绪难以控制,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或自我伤害;对于同辈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同辈群体的依附,常常会使得青少年受群体文化的裹挟,有时会形成反社会的团伙。代际冲突突出表现为家长、老师与青少年的冲突。
  据调查,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或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
  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助长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
  价值观选择与发展的冲突
  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处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中。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社会背景特征是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生活个性、结群多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在青少年价值观、道德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上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的丰富性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各种价值体系,在迷茫与困惑中加以鉴别与选择。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成为青少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
  要让青少年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通过全社会的综合治理。从发展的角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
  在接触媒介时,青少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根据对中国儿童接触互联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满足伙伴交往需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工作,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特别要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网外文体活动。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快乐的成长环境中发现现实生活的美,将生活的热情投入现实中,而不是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中。
  改善青少年的人际环境
  要加强青少年成长团体的建设。一是加强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成长团体的建设。应该致力于建设一批个性鲜明、活动形式新颖的青少年组织,让青少年以成长团体为依托,自由发挥个性,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各种需求。二是加强网络虚拟组织建设。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据调查,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当中,18.8%的人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网络组织。网龄越长的人,参加组织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处于无规范的运行状态,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要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管理,通过健康的网络组织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活动。同时,家庭和学校都要注重为孩子搭建平等交流的人际平台,长辈要尊重青少年的意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同时在青少年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建立畅通的倾诉、沟通的管道。最后,要重视青少年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养成。网络在大大拓宽青少年思维和行为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必须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青少年的识别力、免疫力。
  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
  在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青少年需要找到一个缓解情绪的途径,而网络以及网络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如今群体性游戏的日益减少,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中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通过网络以及网络游戏寻求解决之道,也是应有之义。网络游戏反映了网络化的世界的生活图式,它与信息时代的特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网络游戏还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好的网络游戏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是信息的情趣化表征与传递。因此,健康的网络游戏同样能起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娱乐身心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既不可谈其色变,又不可放任自流。问题的核心并不是要不要游戏,而是应尽快开发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游戏。
  总之,互联网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青少年带来幸福还是带来弊端,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

注:1参考网站:http://www.baidu.com

    2小组成员:李圣儒,刘贤敏,李为龙,陈传中,郑国锋,陆显安,唐觉奇,羊科云,郭红阳,谢著文,刘教达,岑超洋,周应良,何湘海,陆新华







                          关于“网络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日记



                                  

   2005.10.12我们和邓之贤老师进行了课题讨论并确定了主题。从第二天开始进行资料查找,确定了由李为龙.刘贤敏.陆新华.陈传中.郭红阳到网吧查找资料。同时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还有郑国锋.谢著文.岑超洋.刘教达.何湘海.唐觉奇.李圣儒.羊科云.陆显安.周应良等。经过了四天的查找,并得到了一些关于课题的资料。接下来的2天时间里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和老师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的问答如下:

  李为龙:我们的论文该从哪方面入手。

  邓老师:论文必须从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入手,同时写出网络的特性,并根据所得资料写出建议。

  刘贤敏:个人对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感受怎么写?

  邓老师:感受必须从你们的体会入手,并写出这次活动让你学到了什么?

  李圣儒:接下来的工作怎么做?

  邓老师:接下来就得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并写出论文初稿,然

          后进行评论定稿,小组再交流后各自写出感想。
    最后,确定由刘贤敏.李圣儒写论文,同时各小组成员写感想。经过四个星期后各自将论文以及感想交给指导老师。由老师经过一个星期后的批阅。将论文与感受发回在进行指点。在交流指点过程中老师给我们指出了论文与感受的不足之处。并给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论文要捉住课题中心,同时必须给人们提出相关的建议。

   〈2〉感受要捉住研究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工作,同学们都将自己的感受及论文进行定稿,最后交给了老师。







   小组成员:李为龙.李圣儒.陆新华.刘贤敏.陈传中.郑国锋.陆显安.唐觉奇.羊科云.郭红阳.谢著文.刘教达.岑超洋.周应良.何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