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近年来高考备考的经验和对近年考试大纲和高考试卷的潜心研究,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认为,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就应力求抓好以下六个字。
一、“透”。分析近年的高考,可以说,谁要是能把课本背熟的话,拿下80分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其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备考中坚持以教材为本,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了。那么, 如何吃透课本呢? 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将课本读“薄”。即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准确度和效度。当然删减不是无依据无目的的“乱杀”“乱砍”,否则出现“误伤”将悔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卷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 其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其三是将课本读“活”。有人总结出学在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死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对于一般同学来讲,有相当难度。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和辅导就尤为重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打乱课本原有的章节结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性、可操作性,又能起来阶段小结和考查作用的问题或小论文,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精”。除了上述精减课本内容的外,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精”。 首先,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炼,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准确到位。考试大纲能力的10项要求中,就明确要求文字表述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其次,精选练习,精心辅导。以往,我们众多师生都主张实行“题海战术”,力求以多取胜。多做题当然对于提升解题能力会有一定有作用,但一味地多地做题,是事倍功半的笨方法。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阶段,这样不光是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扶正错误、加深理解、找出规律。实际教学中就经常就会出现不少同学这次错了,下次同样的题目依然做错的现象。因而,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应力图精讲精练,精练精讲。 第三,精设小结,精编专题。高考的考察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它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高考既考察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应尽量作好阶段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就应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其理解。
三、“深”。随着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对于能力培养要求的强化和高考对于理论渗透型试题考察力度的加大,备考中历史理论的教学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热点和重点。强化对历史理论的学习,用利于克服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带来的散乱、盲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观点,提升其分析概括能力等。当然中学历史理论教学要注意适度,太浅不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潜能,太深学生也难于接受,其结果也往往是学生生吞活剥,思维疆化。也就是说中学的历史理论教学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而要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培养他们能掌握和运用一些常见的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主要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民族与宗教等等。并能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总结而形成自己结论与认识。包括揭示的历史规律、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启示等诸方面,而运用这些方面又可分析理解类似的历史问题。
四、“新”。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 五、“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个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
六、“情”。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节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一句老话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