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缘自合作
编辑/作者:陈涛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7496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音乐  
背景说明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体验和情感的升华。所以,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担负的责任。

在陈伟家老师执教的109班公开课《汉族民歌》中,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他通过拔河比赛、唱调声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劳动号子及山歌的特点,了解中国民歌的知识,感受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教学形式,带给我一些思考。

案例描述

教师用一段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东方。在聆听、体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与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是分不开的。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汉族民歌》,看看我们的同学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些什么?

接着教师播放调声《调声真雅气》,并提出要求: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说你的感受?

全班同学积极发言。

A:这是一首儋州调声,旋律欢快,很美。

B:具有民族风格,属于汉族民歌。

教师:我国的汉族民歌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民歌的体裁可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教师:现在,请允许我用儋州话唱两句。(掌声)

师唱:“不懂调声的项话,怎知北京地路行。”这是木棠调声队在2005年3月份进京参加南北民歌大赛之际,游览长城时唱的一句歌词。然后哪一位同学说一说这两句歌词是属于创作吗?哪一类体裁?

C:面对长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属于山歌。

教师:很好,这就是山歌一个显著的特点;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间等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又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各地山歌叫法也不一样,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山曲”等。聆听了儋州调声后,现在我们到陕北、甘肃一带,感受一下它们的音乐旋律和地方风格有什么不同?

播放《赶牲灵》和《下四川》,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析作品的特点,内容包括旋律、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并给出两分钟时间思考、讨论。

课堂里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第一首音调高亢、节奏自由;而第二首旋律苍劲、沉郁。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对信天游及花儿的风格进行了小结:陕北民歌旋律悠长,具有高

亢、粗矿的特点;山西民歌

教师:现在,老师播放两首曲子,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播放《黄河船夫号子》、《澧水船夫号子》,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聆听,带着问题思考,五分钟后讨论。

五分钟过后,全班同学踊跃发言。

D:都有领唱,节奏快,有变化。

E:第二首的力度变化较大,强弱明显,旋律更动听。

F:第二首曲子给人一种遇到风暴的感觉,因此划船的速度也随着风浪的速度而变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是劳动号子?有什么作用?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想请两组同学上来比一比,看看谁是胜利者?

这时,全班同学活跃起来,纷纷想展示自己的实力。最终六位女同学分为两组,进行拔河,老师此时充当裁判,比赛口令发出之后……

啧啧声不断,有助威、有呐喊、有叹息……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比赛最终以右边的同学获胜,现在请你们对这场比赛进行简短的评价。

课堂里再一次活跃起来。

G:右边有一位同学在喊“一二三”,所以他们齐心协力,这是他们获胜的原因。

教师与学生一起掌声肯定。

H:右组喊口号的同学起到了指挥的作用。

I:右组同学节奏统一,步调一致。

J:右组同学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

K:左组同学输就输在没人喊口号,没有体现出一种齐心协力的精神。

课堂里掌声四起。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棒极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与劳动号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具有指挥、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从拔河过程中,我们知道:在平时劳动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学会喊一二三,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正是一个班集体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体现。

教师:从山歌、劳动号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理解民歌的概念和音乐特点。今天这节课上到这里,回去以后,预习小调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调歌曲及其特点。

教学反思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节音乐课中,教师将教学情景生活化,通过拔河的形式,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学生们在拔河的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互相配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团结合作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情感体验不再是一句理论的话语,而是学生现实生活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合作能力。陈伟家老师上的这节课,令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让我用换位的方式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节课,我上的就不如他上的好?我想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正确的引导和建立。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族民歌浩如烟海,要想给当今浸泡在流行音乐中成长起来的高一学生上好这节课,不容易。而陈伟家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拔河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从中感受到号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掌握了劳动号子的特点。

2、  注重乡土教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

这节课陈老师搜集了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视听资料——调声,体现了音乐与地理、

风俗等文化的融合。这对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了解、分辨、探究民歌及民歌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3、体现人本、建立正确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拔河,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团结合作的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在课堂中,陈老师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