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省的试行,历史新教材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主要采用专题形式,所以历史的联系性不够紧密,知识层面上出现断层。而且课文容量大,知识点繁杂,概念多且难,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并普遍反映“历史书不好看”、“历史不好记”等。“强化记忆”成了目前摆在历史课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强化记忆”,就要更新教学手段和变换教学方式,剥茧抽丝,化难为简,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旧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发展情况,介绍了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断进步发展过程。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这一框题。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浅显,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知识点多而不易记忆,千丝万缕,纵横交错,处理不好则会混淆对史实的记忆。历史新课标里说明,新课程改革体制下学习历史不是让学生一昧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比较学习法就是学习历史一个有效途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由始至终贯穿了一个“比”字,因此极具代表性,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案例介绍 1、 通过引导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风俗的变迁,培养学生多角度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对学生而言,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内容非常熟悉,都是些随口道来、信手拈来、耳熟能详的例子 。但学生若只是单纯记住史实,没有做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那么对教材的学习只能算是浅尝辄止,这是达不到历史新课标里规定的教学目的的。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将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内容分为“衣、食、住、行、风俗”五部分进行比较,再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细分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以下表格:
近代物质生活 现代物质生活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衣 食 住 行 风俗
此表格设计好后,我将表格画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上讲台填写。由于之前已经给学生留出六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文,所以很多同学踊跃举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思维,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将课文知识概括出来并填写。有的同学填错后,别的同学就在下面纠正,直至内容填写正确为止。团体协作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此表格的设计,总体上较好地理清了课文脉络,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内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表格将课文知识融会贯通、学会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从而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 2、 通过感受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 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固然是好,但若“只会学”而“不爱学”,那最终结果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徒劳无功。众所周知,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让学生自愿上台表演辛亥革命前后社交礼仪中打招呼方式的场景,通过比较形式的表演深化学生的记忆。 当时,我请了四位同学上台分为两组,一组同学表演辛亥革命前旧中国的打招呼场景,如:仆人见到老爷时须下跪行礼,好友相见要作揖行礼;另一组同学则表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的打招呼场景,如:好友相见时要拥抱握手。 表演过程中,这四位学生在没有话外音提示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才华临场发挥,表演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把整个课堂气氛都调动了起来,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有的学生甚至不由自主相互表演起现代打招呼的方式,你一句“hello”,我一句“how do you do”,忙得不亦乐乎。打招呼方式对学生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了,越是平常小事,学生在心理上更觉得亲切。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感同身受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是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在课堂上“记”了知识,还学会了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 三、案例分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一个“比”字,整堂教学设计由始至终贯穿了比较法在内,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因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厌学;被迫而学的东西,未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更未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历史新课改体制下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谓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创新。“比”是《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最大亮点,以下本人针对这堂课谈几点成功经验: 第一,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内容做比较处理,是希望学生通过现实感受历史,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变,生活质量提高,改掉了旧社会的许多陋俗。从而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二,教学设计形式多元化,给学生予新鲜感,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涉及到的教学形式有表演法、表格比较法、讨论法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杂乱无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 第三,利用表格和学生的表演来比较历史,会使学生真切地贴近历史,感悟到一些新东西,并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待历史 。 当然,该教学案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方说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不够,某些问题的阐述过于简单,显得有些肤浅。而且在讲述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时过分注重以实例进行教育,忽略了理论上的升华,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和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