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讨论式教学法用的频率很高。但由于各班班情各异,活跃程度、纪律情况等均有所不同,不同的班级用同一模式的课堂讨论教学法,实效自然要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历史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供各位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讨论 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最初的摸索阶段进入反思总结阶段,人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积极创新,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应用,尤其是历史课,讨论式教学法用的频率更高。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是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教与学方式。 但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各班班情各异,活跃程度、纪律情况等均有所不同。不同的班级用同一模式的课堂讨论教学法,实效自然要大打折扣。在很多班级里,学生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尽管看上去也挺热闹,表面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实际上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连最基本的合作意识、讨论意识的培养都鲜有作用,往往产生课堂教学密度降低,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后果,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我认为设计课堂讨论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选择,实施不同的讨论方式。否则,因为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就会流于形式,不会有多少实效。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呢? (一)以问题为核心,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课堂讨论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展开讨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坚持民主。 教师要为学生课堂讨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自由表达自己的认知成果,让学生充分表现“个性”,但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不能丢。在历史课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切勿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教师要认真制定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调节控制课堂气氛,进行及时精辟的总结,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论题的确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简单低级的问题不要讨论,防止问题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思维性。 问题教学法是当今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形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最为典型的是教学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问题缺乏思维性,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提问不过是形式上的“贴标签”,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如让学生讨论“香港为什么到了1997年7月1日才回归?”这个问题的设计无法激发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讨论起来只会人人答案一致,既费时又做了无用功。 其二,太难太大的问题不要讨论。太难太大的问题不好掌握和驾驭,只会为难了学生。 其三,上课伊始不宜马上讨论,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就匆忙上阵,从而无法展开讨论。教师应利用一些时间将论题的背景史实介绍清楚,使学生胸有成竹。 (三)全面性原则。课堂理论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内容应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 历史课堂讨论若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课前在设计论题时就应将论题“瘦身”,避免问题过大后出现“论”不起来的局面。 历史必修1中的《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香港、澳门回归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教学重点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点。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由于本课内容较简单,对学生而言都是些耳熟能详的事情,因此设计成讨论课是可行的。但论题的选择不可过大,必须让学生能“论”得起来,针对以上注意事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论题: ①请你预测一下,台湾问题最终将以何种方式解决?②解决港、澳、台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③“一国两制”方针是否符合港、澳、台发展需要? 课前设计论题这一环节的工作必须由老师来做,我先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以便统筹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井然有序,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四)实效性原则。 讨论不能流于形式,应力求讨论的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历史课堂讨论要保证科学和思维价值。 1、注意控制课堂气氛,防止“冷场”或“过热”。 为了营造一个热闹而又恰到好处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课堂气氛“冷场”或“过热”时,我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调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控制课堂气氛,把握教学尺度。 控制课堂气氛是上好一节讨论课非常重要的因素,气氛掌握得好,则师生身心愉悦,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爱上历史学科,反之则会影响学生情绪,使学生昏昏欲睡,缺少学习兴趣或造成课堂秩序失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果然,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里我也遇上类似的问题。当学生讨论到“请你预测一下,台湾问题最终将以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时,场面十分热烈,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场面开始失控,一些同学开始“胡言乱语”了。现将这些同学的“胡言乱语”简要记录如下: 学生1:“台湾问题不用解决了,搞那么辛苦干嘛,不如回家睡觉。” 学生2:“把台湾让给美国好了,不就一个小小的台湾吗?弄得那么复杂,还把这个拿来让我们讨论,浪费我们的时间。” 学生3:“台湾如果坚持台独,大陆这边就放一个原子弹过去,把台湾人民全部炸死,那就最省事了。” ……(一些起哄的学生开始哄堂大笑)。 此情此景早在我预料当中,我走上讲堂中央,做了个“肃静”的手势,当全场安静下来后,表情严肃的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中国人,当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你们竟如此麻木和漠不关心,甚至将其当作玩笑,这不仅侮辱了你自己,更侮辱了整个国家,愧对历代先烈。你们这种态度不配坐在这间课室里。”闻听此言,原本起哄的那几个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我的话锋顿时一转,“知耻而近乎勇,请同学们积极认真地对待讨论”。很快,课堂秩序又恢复到原先热烈正常的氛围…… 2、总结简明扼要,画龙点睛。 当学生的每一个讨论结束后,我都会及时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和纠正一些偏题的论点,保证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避免了无收获式的走过场和做秀。譬如当学生讨论完“解决港、澳、台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这一问题时,我总结道:“应该看到,武力解决,总会造成损失,不仅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 及时到位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适时地调控整个课堂的气氛和秩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鼓励性原则,教师应坚持关爱和信任的原则,用热情和爱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最佳讨论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教师必须以亲切热情的态度、肯定赞许的词语,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教师应通过适时的点拨、指导、辨析,令学生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教学方式多样性是教学艺术的一种重要体现,要在历史课堂上尽情展示教学艺术,保持新鲜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而今,在注重实效性原则的基础上,讨论式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的平台,既增添了课堂上的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课堂界限,拓宽学习的外延。真可谓是“新点子,新收获”。
(本文发表于2009年《新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