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教学:师生角色的转变
编辑/作者:陈学秀        发布时间:2011-03-08      阅读:4035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历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的一个核心精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许多新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教师都做了努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做了许多尝试。为了将这一核心理念作更进一步的深化,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一课中,我将师生角色做了调换,即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进行讲课,而我则由“师”转为“生”。之所以选中这一课作尝试,是因为这一课的内容较为简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身的知识底蕴,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整堂课的操作完全由学生掌控,所以,一旦学生准备不充分,或是在课堂上不敢发挥,那么整堂课毫无疑问将会以失败告终。为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在课前,身为教师的我并非“没事人”,而是详细认真地设计了整堂课的所有环节,并指导学生怎样去完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那么,换教学下师生角色的转变会使课堂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以下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二、案例描述
1、发挥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备课。
在上课之前,我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了讲课的任务,让他们学会备课过程——即寻求疑问、查找资料、归纳整理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尽其所能去搜集资料,无论是看书,请教他人或是上网,只要能将资料搜集,我都鼓励他们积极去做,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使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跳出课本框框的束缚。
2、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讲课。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思路有大概了解,理清教材内容的脉络,我以板书的形式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一课的内容标注出来,分别为:一、“两弹一星”的研制;二、航空航天成就;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成就。板书出来后,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接下来便是物色“教师”人选了。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些犹豫,但听到我鼓励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时候,许多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之后,我在踊跃举手的学生当中挑选出每一框题的讲解“教师”。因为事先已做了详细的安排,所以学生很快便能走上讲台,开始担当教师这一神圣的角色。现将学生的讲课过程简要记录如下:
学生1(讲述“两弹一星”的研制这一框题):“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之所以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不仅震惊了世界,更使中国人扬眉吐气,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同时,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情况,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学生2(讲述“航空航天成就”这一框题内容):“继两弹一星之后,1975年,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式技术的国家。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82年,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6号飞船再次成功将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再创辉煌。”(该生讲述一结束,全班掌声雷动)
学生3(讲述“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成就”这一框题内容):“温饱问题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所关心的,这点可以从我们打招呼的语言中体现出来,中国人一见面,必会礼貌地问一句‘吃饭了没有?’,可见吃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社会的饥饿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事,更是全世界要面临的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是谁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问题吗?”
(全班哄堂大笑——该生还真有小老师的模样,之后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回答是袁隆平。)
学生3(接着讲述):“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并非无所事事,一方面,变身为“学生”的我认真听课,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讲课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或错误进行及时弥补,并适时地调控整个课堂的气氛和秩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案例反思
这堂课从整体来评价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讲得用心,听得专心。在讲课过程中补充的大量材料丰富了教材知识,同时亦增长了学生收集资料、挖掘资源的能力。此外,从新鲜感这一角度来考虑,换了另一种教法无疑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案例带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具体反思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备课,培养学生“再发现”能力。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做好的“面包”直接传给学生,而制作“面包”的过程却被忽略了。如果学生自己去尝试备课的过程,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为了当好“老师”而认真研读教材,组织整理相关知识,归纳重难点,并将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口头表达,给班里的其他同学进行讲授。这其实也是学习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当“老师”讲课的过程就是制作面包的过程,一旦会做了,还怕没有面包吃吗?
2、师生角色转变,令人耳目一新。教学方式多样性是教学艺术的一种重要体现,要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教学艺术,保持新鲜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日常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与学的关系持续时间长后,学生也就习惯了接受,自然很难突破教材的束缚。而今,换位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的平台,既增添了课堂上的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师生平等地位,打破课堂界限,拓宽学习的外延。真可谓是“新点子,新收获”。
3、让学生讲课,使学生学会评课。新课程理念里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的设计亮点就是让学生自己讲,自己评,学生在讲与评之中不知不觉便融入到课堂中来参与教学,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


作者简介
陈学秀,女,汉族,海南省儋州市人。现为海南省儋州市重点中学——那大中学的高三历史教师。2004—2005学年度中,获那大中学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那大中学德育工作案例评比一等奖。2005年,《比较历史  感悟生活》一文获儋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在反思中体验教的艺术》一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举办的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入选《中国教育教学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