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爱中,放飞希望的翅膀——从学生与家长关系状况谈家庭教育途径
编辑/作者:王金菊        发布时间:2005-09-29      阅读:6057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历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果。为了准确了解儋州市那大中学初三至高三四个年级学生与家长关系状况,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也能够为现在中学德育教育效果提供一个有解释力的叁照系,我们根据一项调查的处理数据对那大中学四个年级学生与家长关系进行专题研究汇总分析。分析数据来自2003年10月份那大中学德育室组织的对于全校四个年级学生的调查,叁加调查的总人数为2000人。问卷是由那大中学德育室拟定的有关学生情况的70题问卷,学生与家长关系是70题问卷中的第21、30、32、34、35、47、63题。

一、基本情况:
    在回答“你父母问过你心理想些什么”时,有39.38%的学生回答“一般不问”,有38.55%的学生回答“个别时候问一下”,反映父母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有15.26%的学生回答“常常认真地询问”,并且四个年级中父母比较关心初三和高三两个毕业班学生。
    在回答“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你通常的行为”时,有8.556%的学生“满腹委屈,气得冲出家门”,有11.08%的学生“等某个人来安慰自己或者找个人倾诉”,54.01%的学生“冷静一下,想一想究竟自己是对是错”,有23.33%的学生采用其他方式。
    在回答“没有师长督促,你能否主动学习”时,有49.68%的学生“主动学习”,有35.97%的学生“有时主动学习”,有4.278%的学生“不学习”,有6.952%的学生“说不清”。在回答“对你学习影响较大的人”时,有15.95%的学生认为老师,有33.98%的学生认为父母,有21.44%的学生认为朋友,有17.11%的学生认为其他的因素。可见,在学习方面父母对学生影响较大。在回答”你读书的动力是什么”时,有9.042%的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有19.59%的学生是“父母的期望”(注:在四个年级中,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年级的学生比例较大),有52.11%的学生“想成为一个学有所长的人”,有11.72%学生认为其他因素。
    在回答“如果你的父母、亲人病了,你会怎么做”时,有72.92%的学生“会很难过,想方设法为他们做事”,有18.62%的学生“会很难过,但不知该做什么”,有3.928%的学生“有点难过”,有2.577%的学生“没想过”。

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那大中学初三至高三年级学生与父母关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受家长影响很大。初三和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家长最为重视,对高一和高二年级则重视不够。这主要因为毕业班学生将面临升学压力,父母必须为此付出更高的教育经费(如:高中择校生费和高校并轨学费,逐年涨价),并且父母从情感上也认为学生的转折点非常重要。而且,从学校召开四个年级家长会情况来看,参加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家长会的家长明显比其他年级家长多得多,踊跃发言者居多。这些都反映家长对教育的功利心理,忽略非毕业班学生的成长。
    2、家长与学生交流较少,沟通与心理辅导不足。
    从学生“有心事最想对谁说”来看,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对朋友说的较多,而对父母说的仅占12.2%。相当多的学生表示,有心事跟父母说有成效的较少,反而让父母操心,不如报喜不报忧;有的学生表示,父母与自己存在代沟是很自然的,所以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有的学生表示,父母比较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平时思想交流很少,有心事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另外个别学生表示,父母太粗暴,有心事和他们说反而引起他们的猜疑、责骂,因而宁可不说。从上述情况看,父母与学生的交流较少,沟通不足,心理辅导就无法进行。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较多,71.85%的学生求助于朋友,凸现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不足。据《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13日第1版)有关调查表明,在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上,高中生普遍反对父母对自己的过多干涉,希望能与父母站在同等的位置上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对"你有心里话愿意跟谁说"的问题,63%以上的学生选择"好朋友",18%的人选择"母亲",11%的人选择"父母",1.1%的人选择"老师",说明高中生的同伴对其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家长和老师。
    3、学生对父母、亲人的关心程度。
    从学生对父母、亲人生病的反应看,95.4%的学生表示会难过,体现学生对父母、亲人比较关心,并且有72.92%的学生会想方设法为父母、亲人做事。他们的认识应该说已在思想上比较成熟,令人欣慰。只有2 .577%的学生表示没想过,学生的淡漠在于父母、亲人平时对其漠不关心,以致父母、亲人生病时学生也冷漠,可见亲情的付出是对等的。另外,有些父母平时太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自利思想严重,对父母、亲人生病漠不关心。

三、对初三至高三四个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和睦、爱意浓厚的家庭心理环境。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是家长们时刻应当注意的。充满矛盾的甚至是破裂的家庭往往产生紧张、冲突、恐惧的家庭空气,给孩子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有经验的父母,都善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到家庭中来,以便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随着经济的发展,儋州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妇女敢于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单亲家庭的明显增多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孤僻、狂燥、怨恨在他们的行为中不断地表现出来,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甚至影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由此看来,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十分重要。另外,父母在决定解除婚姻时,应考虑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家长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受家长影响很大。父母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时,切忌只问学习成绩,然后简单地根据成绩好坏或表扬或批评,甚者采取极端的手段处罚学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容易恶化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甚至有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厌学,背离了父母关心学生学习的初衷。父母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时,应多关心学生学习的状态,平时多问问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困难,尽可能的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学习方面,平时多鼓励学生,肯定其点滴的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又如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胜不骄败不馁”;对于初三和高三两个毕业班学生,则尽量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升学压力。
    3、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据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学生求助于老师和父母的较少,求助于朋友的较多。由于其朋友多为同龄人,因知识、阅历、心理素质的局限,必将难于为其排解心理问题,甚至误导。并且,从网上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专家指出,由于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当代高中生的生长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因而现在的高中生会有很多独特的问题。由于学生家庭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他们一方面想努力挣脱父母对自己管束的枷锁,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他们处于情感与行为的矛盾之中,使他们的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是一种折磨),其表现为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精神上迫切地需要独立。因此,父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而其他沟通很少,这将使学生因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影响其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果父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将使学生摆脱困境,健康成长。因此,作为父母应加强心理学的学习,有意识的多看有关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增强自身的素质,充当孩子的心理辅导员,引导孩子走出成长和学习的困境。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紧密结合,才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故家长应与学校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有些家长,平时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漠不关心,一旦学校要处分学生,就百般袒护学生,甚至将责任全推到老师身上。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反而令其更加散漫,后果不堪设想。而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



叁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
   2、陈永胜《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王希永等《心理素质教育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第21版。
   4、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