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
编辑/作者:陈学秀        发布时间:2005-01-28      阅读:4994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历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教学案例分析
                                               那大中学历史组  陈学秀

一、背景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建国五十多年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课就介绍了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情况,学习该节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但由于这一课内容含量大而且属于政治制度史范畴,内容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乏味之感,为了避免乏味,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体现新课改的“快乐教学”理念。

二、教学过程

    (1)利用材料  自然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导入框中的引文。

    生(齐声朗读):“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有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师:通过课文导入框中的这段引文,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不采取总统制,也不采用内阁制。那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可以找到答案。

    (2)创设情境  趣味教学

    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派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讨论新中国的筹建问题,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1949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45个单位,共662人。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一:表明了来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人很多。

    学生二:表明会议代表来自范围很广。

    学生三:表明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师: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最准确的答案应是第三位同学的回答。以上数字说明了第一届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会议过后,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读以下提示,扮演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开始,参加典礼的共约三十万群众。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典礼正式开始!”中央领导人就座后,林伯渠又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毛泽东神情庄重地按动了升旗的电钮,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共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此后,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踊跃上台表演):分别饰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宋庆龄等几位领袖人物。(学生们演活了整个开国大典场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时而欢呼,时而严肃,完全融入到创设的历史情境当中)

    师: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必须先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中共采用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后,提出论题“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四条路:

    第一、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第二、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第三、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第四、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选择。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中国政府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课后反思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激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营造良好的历史情境氛围,以真情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的情境性非常强,只有“身临其境”,才明白历史为什么这么发展而不那样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历史是永远的过去,不可能重复,但却可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通过情境理念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不仅“意境广远”、“理寓其中”,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学好历史创造了条件。我认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主体性得到较好发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并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表演平台,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开国大典场景所取得的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讲述。它不仅活跃了原本应该沉闷的课堂气氛,还激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既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兼顾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此外,这种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法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身临其境”岂非正是感受历史的最佳办法?

    3、利用课堂分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学生通过动脑筋激活思维,从而受益无穷。

    当然,该教学案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表演这一环节,若时间掌握不准确,恐怕会耽误整堂课的讲述,甚至会出现头重脚轻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得根据实际情况驾驭和把握整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