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作者:吕素清        发布时间:2011-03-08      阅读:4837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政治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资源形势以及造成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的了解,确立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初步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教学,通过地图、数据图片和视频新闻等多媒体手段,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确立资源、环境忧患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展示“中国人口地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图,回答问题:我国严峻的人口问题,除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外,你觉得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二)探究学习
    突破“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难点
    展示“我国的自然资源与世界水平相比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图表谈谈造成我国成为”资源小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答案。
    教师问:从我国成为“资源小国”的原因看,我国将长期面临怎样的资源形势?
    突破重点:“严峻的环境形势”
    第一步:观看一组环境图片:(课件)“我们的家园”美景——这些环境美吗?
    第二步:播放新闻“沙尘暴”(录像)问:为什么会出现“沙尘暴”天气?从新闻报道说明目前我国环境形势如何?
    第三步:播放新闻“牙拉河”环境污染
设问:(!)同学们,你们在新闻中看到了什么?(各抒己见)
     (2)是什么原因使牙拉河受到污染?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归纳:
(!)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生态环境最大威胁
(2)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
设问:①无论是北方的沙尘暴还是我们的牙拉河环境污染,都不是自然发生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教学反馈拓展思维
“看图说话”(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四组画面)
课件展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问: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分组交流)
进一步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不珍惜和不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表现呢?如果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小结: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和污染,而且旱情十分严峻。请你在纸上写下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四)课外作业
“我的环境保护倡议书”
三、案例分析
从本节课的课例来看,课例蕴涵着这一新课程理念“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在本课例中具体突出在:
1、教师努力做到了教学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课例中,教师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如教师选择的沙尘暴,就是学生通过电视了解到的;选择的牙拉河就是本市所能接触到的事情,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努力做到了教学面向学生可能生活世界
人所选择的并正在实施的现存生活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就是现实生活,而一种对人生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就是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努力去实现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看图说话”,引导学生找寻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珍惜和不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表现,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通过反省自身,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都要看一看是否威胁了其他生命,学会更加懂得人类只有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教师通过
布置作业“我的环境保护倡议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做责任公民,使学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改革学生生活品位与生活格调,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