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扬起差生自信的风帆
编辑/作者:吴黑娂        发布时间:2006-01-10      阅读:4372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生物  
一、教学背景

     高中新课程实施已经一年了,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我校2007届高一(11)班,全班同学都是文体特招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他们很难适应新课程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生物教师可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丰富教育的内涵,让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让兴趣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和高中新课程这艘船一起同航。《细胞的分化》这节课就是由此而来的。

二、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

    要求同学们从网上、图书馆或者到医院询问医生了解关于白血病的资料。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夕旦福祸。儋州市东城镇抱舍学校的年轻教师王昌老师,年仅25岁,在上课时,晕倒在讲台上。师生们将他送到医院,经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断,王昌老师患的是白血病。要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而骨髓移植的手术费用大于需要40万,这对于一个普通的人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天文数据。

    这时,说到白血病,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对白血病并不陌生,媒体上经常有号召大家向白血病患儿献爱心,捐款、捐骨髓的报道。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给白血病患者捐献的是骨髓,而不是血液。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师:什么是白血病呢?

生1:白血病就是患者的血液是变白了。

全班同学都笑了。

生2: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

师:刚才第2位同学说对了,要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骨髓可以相互移植呢?

生:不是,要找到配型完全相同的骨髓才能进行骨髓移植,否则会发生免疫排斥,导致死亡。

师:从哪些人中才能容易找到配型完全的骨髓呢?

生1:从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找,几率比较大。

生2马上站起来反驳说:不能从父母中找,因为我们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我们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我们的骨髓不可能与父母的骨髓配型完全相同。从兄弟姐妹中找,几率比较大,特别是双胞胎。

师:回答很好,请给予掌声鼓励。

    全班给予热烈的掌声,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提高起来了。这时,我想进入新课的学习了,突然有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人的骨髓有多少呢?要捐献多少骨髓才能治疗白血病呢?捐献骨髓影响身体健康吗?

师:这位同学提这几个问题挺好的,哪位同学起来回答呢?

生1: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只要捐献10克,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生2:捐献骨髓时,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 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回答非常的精彩,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生命活力需要健康血液来维持。而健康血液来源于健康骨髓。
  可是,在地球上,也许就在您我身边,每天都有许多人患上了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您的健康造血细胞也许就是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希望。而您捐出的只是您身体中的很少一部分,而且会很快再生复原。
  骨髓移植要求骨髓配型完全相同,而人群中骨髓配型完全相同的概率很小,骨髓捐献志愿者越多,找到相同配型的机会就越大。
  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有我们的爱心将超越生命。
  让我们关爱人类,关爱每一个生命。人类是一个大家庭,为了无数不幸的兄弟姐妹,让我们大家都来献出爱心吧。

3、引导发现,探求新知

   师:为什么通过移植骨髓就可以治疗白血病呢?

   生:移植骨髓,移植进到患者中的是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这样患者的血液就恢复正常。

   师:回答很好,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的细胞,这就是细胞的分化。什么是细胞分化呢?

   生:在个体发育中,有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细胞分化。

……

三、案例反思:

    回顾这个片断的教学,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是这个班的同学在课堂上逆发出那精彩的发言,在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班级的教学时,也许我将会不断地重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的那种传统课堂教学。这一切都真实地证明了:基础差的学生还是有潜力的!就如同空气,既可压缩于斗室,亦可充斥于天地,其关键就看我们教师究竟把他们放在了多大的自由空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接受新理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理念,在实践中感受新理念的魅力。在本案例中,让我感悟较为深刻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用身边的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去奋发学习。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直则无味”。由此类推:“课至平则无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热点、活点、趣点”。只要点准了“穴位”则立即“出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是增趣的良策。本案例中用发生在我们儋州市的一个事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展现自我,激起学习的信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也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特别是差生)看作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和缺乏力量的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 、“一言堂”、上课为“讲”课的教学方式,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每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作为差生尤是如此。他们虽然学习基础差,但动手能力还比较强的,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表现欲!身为教师只有完全了解他们,在教学中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譬如,在案例中,一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以教为中心,我满脑子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竟然不知如何转化成我的行为,教学关系还是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幸亏有那位学生提出那几个问题提醒,我才意识到我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也由于我后来的放手,为他们的自我展示和认可提供了安全、愉悦的空间,学生的表现是多么活跃啊!他们像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世界的发现者,用他们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差生的心理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很多事物还不成熟,本人是一名新教师,教学水平亦有一定的限度,对于这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更多的适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尤其是差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