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要让学生真正探究起来
编辑/作者:陈敏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5876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一、           教学过程简述

2005年11月21日是第十三周的星期一,这天下午是化学组王老师的公开课,课是在多媒体一楼上的,106班的全体学生参与了这节公开课。课题名称是“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置换出铜”。

王老师自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课一开始就作了一个引入的铺垫:把金属钠投入烧杯里的水中,有什么现象呢?然后是电脑演示并要求学生回答,再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老师提问“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置换出铜?”,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不久老师布置了分组实验,分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并给小组长安排了任务。然后布置了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共安排了3个实验项目。即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金属钠和硫酸铜晶体混合、金属钠与无水硫酸铜混合。要求每组学生根据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现象和结论。小组长作汇报发言。

整个实验用了约十五分钟,小组长汇报发言用了约五分钟。接着是老师进行总结。电脑展示了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王老师安排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金属钠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是“金属钠与盐酸反应,是先与水反应还是直接与盐酸反应”。学生们都作了回答。然后老师在电脑课件上展示出“钠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反应”。

接下来是练习并布置了作业。圆满完成了这节课。

课后,学生们离开了教室,听课的老师们也陆续地离开了。王老师留下一个学生跟她拿实验用品,我和高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感兴趣,都不愿意那么早就离开。我们问了王老师许多问题。了解到这节课安排的实验她都一一做过了。当我们问到钠与硫酸铜晶体反应得到什么时,王教师告诉我们她实验时得到了铜。然后我们几个就在多媒体教室里重复几次做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有关实验结果。

二、问题探讨

教师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实施者。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使教师角色面临新的挑战。以下从两个方面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促进者的教师有必要对学生以及教学活动重新审视。新课程关注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新课程重视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求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权威的角色,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将被打破,教师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课程开发者、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而这一切构成了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特征。

这节课如果从传统课堂的角度上来看,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从提出问题、构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整个程序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都做得很好。但从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来看,还是做得不够好。首先,课题是选得很好,很适合作为探究课。王老师的课堂设计也有这个意思。但实施起来就不一样了,我认为课堂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探究起来。所以我呼吁探究课要让学生真正探究起来。从课堂的40分钟来看,要探究这几个实验项目,时间是不够的。那么,老师在设计实验操作时,可以只设计探讨第一个项目,即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把后两个项目去掉,因为后两个项目与课题没有多少联系。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教师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就可以从多个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比如:

实验一:在试管里加入约2mL稀硫酸铜溶液,投入一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实验二:在试管里加入约2mL饱和硫酸铜溶液,投入一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不要手持试管,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实验三: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加入一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使钠在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一滴稀硫酸铜溶液。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实验四: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加入一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使钠在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一滴饱和硫酸铜溶液。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实验五:在一片干燥的玻璃片上放入半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用滴管滴入一滴稀硫酸铜溶液。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实验六:在一片干燥的玻璃片上放入半粒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用滴管滴入一滴饱和硫酸铜溶液。注意观察反应的情形和溶液的变化。把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里。

当学生把以上实验完成后,就会因实验现象的不同而激发好奇心,产生多种思路,学生就会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将空前热烈,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将与老师给出的结论有出入,并因结论的不同而产生碰撞的火花,在这种碰撞中,老师也会成为一个学习者,老师也会与学生一道探究新的结论。而且这结论说不定就是学生教会老师的。

第二方面,教师要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又一要求。新课程采用制定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大纲,使得教师与课程和教材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其内涵大大得到丰富,既包括教材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个人的知识,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新知识。课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因此,教师成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新课程中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以课程为依据,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改编与重组,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程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儿童经验,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

从教师要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来看,王老师就认识不足。不大有胆量对权威的结论有怀疑。更没有底气得出新的结论。首先,王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入就问学生“把金属钠投入烧杯里的水中,有什么现象呢?”,之所以这样问就是为了得出“钠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反应”这个结论。我们来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王老师的结论,是学科专家或者说是学科权威的结论。这个结论全国绝大多数的老师也是这么用的,只有个别老师有新的看法。然后王老师完全相信了这个结论,就通过引入设下一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结果学生全给套住了。

其实,王老师在课前就做过了“把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学生在课堂上也做了一样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除了看到有气体产生,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以外,也看到了在液面处产生了黑色沉淀。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这个黑色沉淀引起重视。黑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在反应方程式中没有体现出来?如果改用饱和硫酸铜溶液,还会看到在试管壁上有极少量的暗红色物质,它又是什么呢?如果改为把钠投入试管中滴入一滴硫酸铜溶液,就会看到在试管底部产生红色的物质。如果把钠放入干燥的玻璃片上滴入硫酸铜溶液看到的现象是产生黑色物质。那么这些现象,用了专家的结论来解释又是否可行呢?如果学生提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红色物质是金属铜。作为教师,你接不接受?你认为有没有可能?你又如何解释呈现出的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我们老师难于回答的问题,我们也不必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答案,我们可以留出一个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在课后的某个时间里,议论议论,多查找资料,说不定认识会更加深刻。所以我说,探究课要让学生真正探究起来,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可以促进老师的成长。

探究可以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006-1-3 晚上



参考文献

[1]徐晓霞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报》2002年9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