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收集氨气中的作用
编辑/作者:陈 敏        发布时间:2006-01-09      阅读:13662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一、回顾

    本人在高二年级理科实验班任教化学,在第十五周的会考模拟测试中,有一个题目考查了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收集氨气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在教材里没有写出其作用是什么。学生答卷的情况是:除了个别学生不答外,能回答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说防止氨与空气形成对流;另一是说抑制氨的逸出或防止氨的逸出。

    命题教师是李新芳老师,考后李老师跟高二年级的化学教师说试题答案自己做吧。结果高二的老师们在大骂李的同时就自己做起了答案。做得比较快的是张国丽老师,张老师的答案做出来之后,其他老师就不再自己弄答案了,都找张老师拿答案来抄,本人也不例外。第一个抄张老师答案的是本人,在抄到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棉花有什么作用时,本人刷掉了张老师的答案“防止氨与空气形成对流”,改成了“减慢氨的扩散速率”。张老师立即表示抗议,说这是海南的会考指南给出的答案。本人当时的回答是“也得改,因为它突出的是过程,我的是突出结果。”张老师又问“如果学生答成了对流给不给分”,本人说“不给了,这样使得讲评时学生对这个答案可以形成共识。”

    第二天,黎民老师问我,“如果今年的会考考到了这个问题,是用你写的这个答案还是用会考指南的答案”。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大家想到的是如果海南会考就考这个问题了,并且标准答案就是与会考指南给出的是一模一样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因为用了我写的答案而没有一个能拿到分。事情真的会有那么严重吗?当时我又想了一会。如果考了这个问题,标准答案大体有这几种情况:

    其一,与会考指南的相同,其余的不得分。

    其二,与会考指南的相同,其余的如“抑制氨的逸出或防止氨的逸出、减慢氨的扩散速率”也得分。

    其三,与会考指南的相同时不得分,其余如“抑制氨的逸出或防止氨的逸出、减慢氨的扩散速率”得分。

    这几种情况下,海南的资深老师们又是如何考虑的呢。首先,海南会考指南的答案是谁给出的呢,他(她)为什么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其次,如果会考命题的老师与会考指南给出答案的老师不是同一个人,他(她)的答案会与会考指南的相同吗,为什么?第三,在海南以外,老师们或专家们又是怎么给出答案的呢?第四,本人给出的答案是否具有通用性,其他老师也这么用吗?

    对以上问题作了思考后,觉得有些问题短时内解决不了,有些也许不会得到解决。就对黎民老师说:“课外资料以对流作为答案的不会很多,就按减慢氨气扩散来要求吧”。

    回到家里后,本人就查找了教师用书,想看写教参的专家是否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结果查到了,专家的描述是“防止氨气逸出”。

    第三天,我先是在202班上课后在201班上课,讲到了收集氨气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有什么作用,就请同学们查一查手中的资料,看看编写资料的老师是怎么写的。查到了就写到一张纸条交给我,我负责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结果是两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把相关的资料放在了家里,无法查找。202班有9个学生写了条子,201班有2个学生写了条子。归纳这些条子有以下几种:

    1、抑制氨气逸出。

    2、防止生成的氨气与空气发生对流,使收集到的氨不纯。

    3、防止氨气逸出。

    4、避免污染空气。

    送上来的条子中写到第2种情况的多一些,并不像我跟黎民老师说的“不会很多”,倒是没有一本资料写“减慢氨的扩散速率”。然后我就告诉了学生在教师用书中专家的答案。并说“答案以‘抑制氨气逸出’、‘防止氨气逸出’、‘减慢氨的扩散速率’为佳,写哪一个都可以。尽量不用上面第2条的表述,因为太啰嗦了”。说完后,202班的学生没有什么异议;201班的学生一片哗然。哗然的原因主要有2条,其    一,你把自己的答案跟专家的答案并列在一起作为正确答案,是不是把自己看成是专家级别了。其二,凭什么把第2种答案给否定了,那可是出书的老师的答案呀,人家的水平比你高呀。

    二、反思

     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 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从这个互动过程或学习共同体的角度考虑,本人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的,为什么不让学生多议论,多听一听学生的观点,由学生找出答案呢。另外,为什么不问一问其他老师有什么观点,他们是怎么看的呢,凭什么是听我的呢,难道我不能听他们的吗,在学术的问题上,并不是年纪大的或资格老的什么都懂,而是谁下功夫搞调查研究,谁下功夫搞分析,谁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谁就有发言权。从这么一个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接受过高中新课程培训的教师与我们这些没受过培训的教师比起来,他们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就自然主动地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不会搞什么一言堂,不会居高临下的让学生接受什么掌握什么。

    2、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棉花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由于课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就比较容易地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学习,由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认知,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比如棉花在化学实验中主要起哪些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归纳,在彼此的汇报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老师可以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如: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时会用到棉花团。在这些实验中,棉花团主要有三种用途。

    1.作反应物

    (1)纤维素硝化反应时所用脱脂棉是反应物。

    (2)用棉花团包裹Na2O2粉末,然后通过长玻璃管用嘴向Na2O2粉末中吹气,棉花团能燃烧。这时,棉花团的作用是反应物。

    2.作载体

    (1)有些实验易产生污染性气体或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空气,可用浸有某种试剂的棉花团堵在试管口或导气管口吸收有害气体。如:用浸NaOH溶液的棉花吸收HCI、HBr、HI、H2S、Cl2、Br2、SO2、NO2等气体。

    (2)焰色反应时可用脱脂棉作盐或盐溶液的载体,沾取盐的固体粉末或溶液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焰色,做焰色反应实验。

    3.作阻挡物

    (1)阻挡气体,实验室制取NH3或HCl气体时,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而NH3或HCl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气压减小,会导致外部空气冲入。里面气体排出,外面空气进入,形成对流,难以收集到纯净的气体,若在试管口堵一团松软的棉花,使试管内的气体形成一定气压后排出,能防止对流。

    (2)阻挡液体,实验室制取C2H2气体时,若用大试管作反应器,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松软的棉花团,以防止泡沫和液体从导管口喷出。

    (3)阻挡固体,①用KMnO4制取O2时,为防止生成的K2MnO4细小颗粒随O2进入导管或集所瓶,堵塞导管,而在产生O2的大试管口放一团松软的棉花阻挡生成的K2MnO4颗粒。②碱石灰等块状固体干燥剂吸水后变为粉末。用它们做干燥剂干燥气体时,为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冲出干燥管,通常在干燥管出气口内端放一团松软棉花,以保证粉末不进入后续导管或仪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樊洪亮.棉花团在化学实验中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