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编辑/作者:吴多学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6011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物理  
一、背景分析

这是一节物理公开课,为了完成科组安排的计划而作的。这节课的内容是高一物理的《自由落体》一节的新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见的物理现象联系很密切,但又不同于日常生活所见到的物理现象,所以要通过课堂的教学打破学生已有的定势思维。我想最好能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答案,学生才可以改变原有的认知,才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成。所以这节课我安排在实验上。目的是为了体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时我是利用课本的几个日常生活的落体现象,以及演示几个迷你小实验。如用金属片与几乎等大的纸片都水平放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比较谁先落地?观察结果重的金属片先落地。继而提出是否重的物体就必然下落快呢?再次实验,还用原来的金属片与纸片,只是将纸片团成一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轻的纸团先落地,显然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轻重决定。继而让学生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与是由空气阻力造成的。为探究落体下落的快慢要用实验来检验。很自然需要做牛顿管实验,证明没有空气阻力,不管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有空气阻力则不然,顺利的将理想情况——自由落体运动引入本课研究的对象。

  为了探究自由落运动的性质。让学生猜想,让学生提方案,让学生自行探究,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学生提出可以用三种实验检验的方法,第一种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第二种利用光电计时装置进行研究;第三种利用闪光照片进行研究。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只提供学生利用第一种方法去探究。接下来是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然后让各组的学生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指点学生完成实验。最后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让学生由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利用直尺改装成的速度反应器测量自己的反应速度。学生对这一实验反应非常的激烈。从而整堂课达到高潮。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把着眼点转向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突出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设疑激趣、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引导深化、不断创新,不失为一节体现新课标思想的好课。这节课我认为有几个亮点:

第一教学引入简洁、科学、合理。采用问题引入与实验引入相结合,教师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苹果、树叶、石头、雨点等物下落的情景有何不同?继而做了一个小实验,用金属片与几乎等大的纸片都水平放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比较谁先落地?观察结果重的金属片先落地。继而提出是否重的物体就必然下落快呢?再次实验,还用原来的金属片与纸片,只是将纸片团成一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轻的纸团先落地,显然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轻重决定。这个实验的设计巧妙而简洁,用很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然后让学生分析是由于什么因素使物体下落有快有慢,水到渠成,学生立刻回答是由空气阻力造成的。这种回答是否正确,需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很自然需要做牛顿管实验,证明没有空气阻力,不管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有空气阻力则不然,顺利的将理想情况——自由落体运动引入本课研究的对象。

第二教学思想先进、科学、实用。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突出伽俐略有名的科学悖论和实验,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抽象的推理加科学的实验,使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做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没有物理实验,物理学就不会产生,更谈不上发展。

第三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猜想,让学生提方案,让学生自行探究,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一点从学生分头实验,交流汇报中体现最为明显,学生不仅自行熟练的各自完成实验,而且对实验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学生汇报中清晰的展示了实验的纸带和测量数值及分析结果,有用公式法汇报的;有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有用比例法得出结论的,并对其误差的产生还进行分析;可根据比例法直接看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继而让学生汇报所测重力加速度的值,并从教师所展示的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中,让学生观察分析,获取信息得出结论,整节课学生们都在思考,动手,在忙碌中度过,就连最后留下的课外作业,测反映时间,让学生们继续动手,继续研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当然这节课也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如使学生有效的利用时间,如何引导学生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所做不到的,这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锻炼我的能力,使自更加很好驾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