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道德人格的完善、专业学术的境界都是在不断地与其所教的学生在动态磨合和静态的反思中逐步实现师生的共荣共成,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笔者以为道德人格的完善是首位,是基础,一般我们所说的教师专业成长应当是基于道德人格的完善的。前苏联的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首要职责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在育人教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利人。那么,维持和谐共生的、相辅相成的师生关系在今天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行当中则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必须要看到就其职业特征而言是在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实现的,因而也必须首先在改善师生关系中更新观念、放低姿态,主动亲近亲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教育思想中,成为中国几千年师生关系的经典概括。它所衍生出的直接针对学生的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可侵犯、教师的知识权威不可怀疑已成为现在某些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思想根源之一。其实“师道尊严”的原初意义在于为师者要自尊自重,不得丧失道德人格。现在,法律已赋予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还有一种观点更多地存在于我们老师心中,即“学生是一张白纸”,这也是一种极不科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最大的错误是不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有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有其内在的发展要求和倾向,是不能任凭外人来随意摆弄的;而一张白纸只是一个容器载体,当然可以根据所有者的需要来塑造和涂抹。这些传统的观点都是不承认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个性尊严,已极不适应现代条件下的学校教育。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年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胡子靖先生就讲过一句至理名言“老师是侍候学生的”。胡老先生这一句话在今天处理师生关系上仍有其现实意义。今天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师道尊严的思想是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了。而且素质教育首先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要关心爱护弱势学生。有两类学生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一是优秀学生,他们是班级的脊梁和骄傲;二是问题学生,他们是班级的后进和负担。当然,还有一些师德较差的老师怀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喜欢关注那些家庭情况较好(或家长当官或家长有钱)的学生。而弱势学生是指那些因学习成绩较差或家庭经济困难或身体心理存在某种缺陷等而自卑、封闭、不合群的学生。他们一般不是优秀学生,也不是问题学生。他们不制造问题和麻烦,不招人现眼,最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如果仅仅是满足于现状的安定而不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弱势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关爱。而这些弱势学生他们从心理上比那些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往往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心理一旦得不到满足很容易给他们的现实成长和未来发展留下心理阴影甚至伤害。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思想及时地平等地关心爱护弱势学生。孔子言“有教无类”,我们今天来理解就是要无区别地负责任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凭个人好恶或满足于能够维持现状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存在。 要允许学生说“不”。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作被教育者,把老师看作师道尊严的教育者。学生在老师面前只有服从和执行,没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力和胆量。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一种本来较特殊和复杂的师生关系变成简单的授受关系。学生说“不”,是一种主体人格和个性张扬的表现,这应当是我们积极鼓励和希望的;学生说“不”,更是一种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表现,这更应是我们努力倡导和追求的;学生说“不”,还是对真理与科学的探索和尝试,也是应当加以保护和支持的。家长专制式的教育和管理不可能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鼓励。学生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教训和呵斥,他们最希望老师能平等地待人,能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点。一年一度的期末评语往往把学生搞得紧张难堪、不忍卒读,就是因为老师的评语常常千篇一律了且无人情生气。如果能把评语写成朋友之间共勉的知心话,保证学生会乐滋滋当作畅销书看。现在,有的老师就是这样写的:“你一块好身板,一脚好足球,一根“直肠子”,一副犟脾气。校运会上双脚生风,绿茵场上过关斩将,为集体荣誉曾立下汗马功劳。也许是太迷足球了,常常忘了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有时课堂上都在模拟足球赛,结果学习成绩当然远远不如你的足球。其实,你心眼儿是很好的,对班级也十分热爱,就是脾气不好,时不时还和科任老师顶撞几句;做事常常由着性子来,严重时还有点霸王作风,但还是很逗同学喜欢的。其实你是很懂道理的,怪就怪在缺点耐心。相信你会把足球场上的拼搏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有所感化和触动的。 要与学生的兴趣同步。社会复杂多样,各种信息丰富多彩。学生易于从多种渠道接受新事物。作为老师应当随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态,绝不能一无所知或熟视无睹。有一个调查显示现在老师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还不如学生,这是不应该的。如近一两年,韩寒现象倍受学生瞩目,韩寒的作品如《三重门》《零下一度》等在中学生迅速流行开来,有学生称“开口不谈《三重门》,纵读语文也枉然”,好多学生受韩寒的影响产生了一种不太正确的读书观念,有的甚至以学习上偏科或写作上黑色幽默为荣。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应当自己研究一下韩寒作品和韩寒现象,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对韩寒的作品和韩寒的读书观念有了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还有,现在中学生上网日益普遍,且受害的多,受益的少,老师就应当自己掌握一些电脑知识因势利导,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建主叶并向学生开放,或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一些上网活动,推荐和介绍一些适合学生的网站。 要建立德育驱动机制,拉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动力系,形成了家长感情驱动、社会利益驱动、学校纪律驱动等多种外在模式。而按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人的自身发展是人最本质的内在需要。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无所作为的一张白纸,学生的自我发展驱动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埋没了。我们提倡和尝试建立的德育驱动机制就是要唤醒和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使之从一种无意识的封闭状态觉醒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建立自我发展驱动机制,使学生真正走向自我素质的完善。其实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启发和带动的,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各种各样的研究性学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都是很有兴趣参与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唤醒和建立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驱动机制是一个十分迫切和紧要的课题。 总之,教师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和基点,在今天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从改善师关系,建立新型师范标准,实现师生和谐共成的目的做起。
(本文已发表于《湖南教育•教育综合平台》2008年5月•上,总第57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