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多少好转,语文界反而招来更多的非议。尽管许多语文老师尽心竭力,可惜收效甚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母语十二年,写不出一篇内容完整的短文,说不清一段条理清楚的话语,读不到几部文学名著。岂非咄咄怪事!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怎不叫人悲哀呢?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段落大意,工工整整地抄中心思想,学生却伏在桌上恹恹欲睡,机械般地抄黑板,然后束之高阁,这种现象令许多语文老师大惑不解。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什么?对这些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作出符合教学现实规律的探讨,并积极地付诸教学实践,以达到语文教学的“多快好省”的最优化目标。 一、语文教学要树立民主教学观 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指人民参与国家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而著名教育家杜威不仅将它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联合生活的方式”、“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其本质特征是人人参与,自由发展。移用这种民主精神到语文教学中来,就是要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新型民主教学观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语文教学民主化就是要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多向互动的活动,必须创设一个师生真正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来展开。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心理,那就会把学生看成一群俯首贴耳接受自己“恩赐”知识的臣民,那就会形成一种我讲你听、我抄你记、我问你答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十分厌弃的心理,从而影响“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语)。难怪有人说这种专制僵化单一的教学方式是窒息学生天命的一大“杀手”。试想一下活生生的、有思想感情的生命主体是怎样长期忍受这种近乎残酷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折磨啊! 叶澜教授说:“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着民主教学,民主教学呼唤着主体精神,主体精神必须体现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向学生宣布“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种民主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创了师生多向的局面。 (二)语文教学民主化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心理倾向、接受程度都有差异,他们既是发展中的人,又是发展极不平衡的人。语文教学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办法:一刀切、齐步走。那种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窒息学生的发展,最后语文教学就变成了一套“模具”,倒出来的只能是一块块统一标准的产品。文学是人学,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教学,更是人学,是对人的灵魂的引导和塑造,是以个性和谐发展的人的造就为指归的。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因材施教,把个体差异作为教育资源来重视和开发,使学生在读写听说实践中“生产”出“自己的观念、思想”。 尊重个体差异,还意味着关注“差生”,关爱那些在应试教育下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差生”,这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陶行知先生曾愤慨地抨击那些以粗暴手段对付所谓“差生”的教师:“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发扬民主教学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不能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挥舞刀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画卷,我们应该呵护、关爱、尊重他们,而不应该讽刺、训斥、歧视他们。 (三)语文教学民主化就是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是最宝贵的一种思维,人类创造发明离不开这种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师如果不敏锐捕捉、不悉心呵护、不精心培育,它就会萎缩以至消失。因为它是思想的春苗,很稚嫩,经不起“春寒料崤”;它是智慧的火花,很飘忽,不留意就稍纵即逝。有一位小学生在《一件有趣的事》作文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好一个“不省鼠事”!这是孩子的灵性在闪光啊,可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一个大扛叉,认为是生造成语,词典里有“不省人事”,没有“不省鼠事”,所以是错的。为了守住所谓的“知识”、合乎所谓的“规范”,决不手软地扼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的创新萌芽就在老师冰冷的手中蔫了。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使孩子们从小就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他们不能尝试,不能冒险,不能与众不同,一切惟“权威”是听,惟“标准”是从,这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多么有害啊。 二、语文 教学要重视文学欣赏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教会学生发现美,是种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语文届一直存在着讲风大盛的现象,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一律加以分层分段,逐层逐段地一味“灌”到底。所谓的知识点铺天盖地,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的术语满堂飞。漠视诗歌、散文、小说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用单一平淡的语调来读那感情充沛、优美动听的诗歌散文,把学生的审美情趣破坏殆尽。 语文教科书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它们展现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世界;鲁迅笔下的童年天堂百草园;郭沫若描绘的神奇瑰丽的天上街市;矛盾讴歌的自由人的崇高精神主宰的风景;朱自清如痴如醉的梅雨潭的绿和荷塘月色;巴金浮想联翩的光明温暖之灯;老舍勾勒的古朴典雅的济南冬景图;冰心赞美的那盏散发出“朦胧的桔红光”的小桔灯等。优秀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浮雕般地矗立在我们目前;窦娥、林冲、孙悟空、林黛玉、王熙凤、空、孔乙己、祥林嫂、阿Q、周朴园、别林科大、葛朗台、路瓦栽夫人等。那一首首字字珠玑的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琅琅上口千古不衰的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阿房宫赋》等古典名篇,连外国人也为之倾倒。这些景物、人物、诗文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指导的很好的审美对象。 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把目光投向美的文学艺术中来,让文学欣赏成为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中一道鲜亮的风景。语文教学对美的文学艺术进行审美体味,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究感悟,去涵咏品味。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教师或声情并茂的美读,或绘声绘色的描述,或充满激情的剖析,或循循善诱的点拨,或创设情境的品味。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进入情感,进入一个心旌摇荡的世界,从而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和“润物细无声”的情思熏陶。我们的美育、智育、德育的目的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语文课在学生眼里就不再是面目可憎、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充满着美的魅力和美的享受的学科。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矾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让伟大的经典作品在广大语文教师手中转化成一股股富有诗情画意的永不枯竭的清泉吧!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通讯、传声技术越来越发达,有声信息越来越多,所以人们接受信息的频率,听就明显高于读,输出信息的频率,说就明显高于写。有专家统计听说读写的使用频率:听占45%,说占30%,读和写共占25%。原来被我们忽视的听说能力竟是广泛地应用于工作生活之中,想一想,发表演说、讨论问题、进行辩论、推销产品、洽谈生意等等,哪一件不需要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呢?难怪美国人把“舌头”列在三大战略武器(舌头、美元、电脑)之首。特别是即将到啦的“人机对话”时代,对口语交际能力的使用更普遍,要求更高。很明显,这是时代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也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和挑战。 那么,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们不妨这样概括:听说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到讲话人的要点;能完整地把握讲话所包括的内容;能通过讲话人的重音、雨点、停顿等揣测道话语的含蓄意味;最后形成较高的话语的品评能力等。说话能力,能在课堂内外的公众场合作即席发言,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内容完整;能准确、简洁、清晰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能善于辩论、作生动的演讲和富有感情的朗读等。要使学生具备上述各项听说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具体的训练。 听力训练的方法可以有:(1)教师有意识地以课堂为“主战场”展开多角度的训练。教师对优美的诗歌散文大声朗读之,对引人入胜的小说戏剧形象描述之,对思想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条分缕析之,对层次条理清楚的说明文列点归纳之。学生要做到货鉴赏、或沉思、或记录、或概括、或复述等,这样听力就会在课堂上得到提高。(2)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听广播中纯正优美的普通话,听电视新闻和电视散文、诗歌的出色朗读,那里有声有画、情景交融、令人陶醉。(3)积极参与,听会议、听报告、听辩论、听故事等。要求聚精会神地听、捕捉要点,争取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必要语言信息。(4)培养听赏能力。听诗朗诵、音乐、戏剧、相声的录音带。反复揣摩,仔细品味其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最后会形成较敏锐的听赏能力。 说话训练的方法可以有:(1)创设良好的“语场”,使学生克服思想、心理障碍,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多说、会说。(2)开展课前三五分钟说话活动。按学号顺序,每课一人,轮流进行,登台作即席讲话。内容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活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长期锻炼,可以练成出口成章。(3)开展辩论会、故事会、诗朗诵、演剧、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够在一种浓厚的语文气氛中紧张活泼、快乐有趣地训练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4)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药改变一讲到底的习惯,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让学生问问、读读、议议、辩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课堂中自然得到发展。(5)引导学生看电视的著名栏目《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之子》等。节目主持人那优雅、自然、大方的仪态,精炼、风趣、得体的语言,灵活、机智、高超的技巧都是很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 四、语文教学要拓宽读写空间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又有摇曳多姿的课外写作;既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会、故事会,又有妙语连珠的辩论会、演讲会;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文学社、小记者团,又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专刊墙报、手抄报;既有进入艺术宫殿的文学讲座,又有走向广阔天地的参观游览……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破除了“课本语文”的狭隘观念,树立了大语文的信新观念。强化了学习语文的环境,满足了不同素质、特长、个性兴趣的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育人才。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有人把它称为“智慧之源”。无论是语文学习尖子。还是知名的秘诀,都回答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五六十年代中学生几乎人人手一册捧读《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今的中学生知之者寥寥无几。我们不能不承认课外阅读这一环节相当薄弱。可惜的事语文新课标作出了新的建议: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十二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550万字以上。要求这么大的阅读量旨在通过大量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大幅度的提高。 要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要求是:(1)语文界当务之急是开列一张权威性又是开放性的课外“推荐书目“,推荐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科技读物。这是一件十分重要又非常迫切的大事。(2)投入资金尽快完善学校图书馆的设施,扩大图书的品种和增加藏书量。美国幼儿园就开架结束,书目不限,中小学开列的长长的课外必读书目,图书馆充分满足。(3)语文教师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能引导学生卑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4)结合课堂教学参读节选课文的全书或部分章节。譬如讲了节选的《雷雨》、《边城》、《阿Q正传》就读完其全书。(5)定期组织学生开读书报告会。会上交流经验、汇报成果、宣读书评、展开辩论等。只要我们措施落实到位,课外阅读就完全可以结出丰硕成果。 课外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精心指导,使课外练笔成为学生发展写作才能的有效途径。具体要求是:(1)培养观察力。罗丹说:“世界上兵部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像茅盾说的那样:“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时记下。”这样做可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2)要写真情实感。做人要诚实,作文也要真情。文贵真情嘛。在没有什么比虚假的感情更令人反感了。(3)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头不看书是。做读书笔记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没有材料就难免内容贫乏,而内容贫乏的作文就像贫血病人一样面孔苍白。大量做读书笔记能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地提取信息,挥洒成章。可谓“采得百花酿佳蜜”。(4)坚持写日记,日记是拍摄生活的摄像机,是学习写作的音阶练习,是倾听心声的知心朋友,是锻炼自己的“道德长跑”,是磨练意志的磨刀石,长久坚持下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遵循着“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的特殊规律,把课内和课外衔接起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本文转载自《教师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