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以其视野的广阔,画面的直观,音响的动人,深受学生的喜爱,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因语文学科以其语言的模糊性和抽象性使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文从多媒体本身具有的特点及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益处,解决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此来激活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绘画、音乐、幻灯、投影、录像等视听手段,以其视野的广阔,画面的直观,音响的动人,深受学生的喜爱: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渲染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多媒体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纳,把它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它可以解决我们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特点,克服学生学习语文的厌倦感和恐惧感,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以其语言的模糊性和抽象性,难记忆,难理解,难运用,让学生学起来不知所措,加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课堂气氛较易沉闷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而语文中的文言文,以其年代的久远,知识点的繁琐及不易掌握,学生学起来感到非常棘手,久之则对古文产生害怕心理。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具体清晰的形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刺激和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唤起了学生情绪,使学生兴趣和动机得到有效的激发与维持,学生智力活动达到一种积极的状态,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消除厌倦感和恐惧感。如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因本课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等知识点较多, 如果按常规从字讲到词讲到句,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再来分析课文内容,学生对之觉得索然无味,上课往往会有昏昏欲睡之感,如能在讲解时播放“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之和”录像片,把历史人物拉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地学课文,学得具体、清晰,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对字词句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再分析课文内容,学生也就能愉快地接受了,学生学得主动,潜能得到发掘,教师教的积极,语文课堂也随之优化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以达到课堂的优化。 语言文字这东西,一要记忆,二要理解,三要活用。我们语文教学,光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或环境氛围是很难表达出来的。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课堂效率是很难提高的,如果在教学中能灵活使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课堂就不呆板了,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就得到了消除。如在教散文与诗歌时,可充分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直接诉诸人的心灵的,它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因此上课时,采用与课文有相似风格,相似意境的音乐导入课文,让学生移“情”于课文,这将会对课文的欣赏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先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乐曲,随着流动的旋律,一幅幅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草堂结拜、十八里相送、英台抗婚、山伯相思病死、英台殉情、最后双双化蝶。这首凄美的乐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沉醉在这种凄美忧伤的氛围中。《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和这首乐曲有相似的意境,有了前面的音乐浸染,学生的感觉敏锐了,思维活跃了,对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有了更新的体味。再如学杜甫的《登高》,放一曲《二泉映月》,并在堂上用《二泉映月》进行配乐朗诵比赛,看谁能充分理解诗意;借《十面埋伏》欣赏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彩描写;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切的感受。 除了音乐,还可以用投影和声音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讲《雨中登泰山》,可紧扣“雨”字来教学,我们的学生虽没登过泰山,但多数学生登过山,有登山的经历,只是许多学生都是晴天去的,教师可根据这些情况,先绘制出登泰山的行踪路线用投影打出,再伴以下雨的录音引导学生一块“登山”。这样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容易体会出那种雨中登山的乐趣,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个感性的认识。 小说、戏剧里面有许多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人物。小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但一些古典小说因学生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关系和特定的环境比较陌生,因而不容易把握准人物形象。对这些课文如果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分析学生听,往往会把教参上的东西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得没有积极性,没有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借助多媒体,把一些重点难点情节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这样不但增强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熙凤人物的分析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我让学生模仿王熙凤出场的语言神态,几个女同学轮流起来模仿,下面的同学都认为她们模仿得不像,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没有表现出来,让他们分析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播放了王熙凤出场及见黛玉、回王夫人的一段录像给学生看,通过录像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使课文中描写的王熙凤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本来需要费好多口舌的细节不用讲便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础上再模仿、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学生对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就把握得贴切了。 在上到戏剧单元时,教师往往喜欢让学生进行表演,以此来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学生演完后,教师只是做个“好”与“不好”的简单评价,学生揣摩角色有没有到位,对角色的理解有没有深入都很难做出评点,借助录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讲曹禺的《雷雨》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及情节冲突,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自己根据对剧本的理解,自导自演,学生演完后,我把这一段的录像放出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表演看一看哪些地方没有表现出来,哪些地方把握不准,哪些地方你认为比录像上的演员演得还要好。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掌握,加强了对本剧揭示的主题的认识和深化,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向课外延伸拓展,加深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上完课后,为了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往往会针对本课的特点设计相关的思考练习题,但这些往往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一成不变的“拓展延伸”会渐渐失去兴趣,这对激活学生的思维不利,而借助多媒体,则可改变这一现象。例如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善于运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像《荷花淀》中描写的四个妇女虽没有露面,但仅闻其声,便可想见其人,或伶俐乖巧,或质朴憨厚,或稳重沉着,或忸怩羞涩,全都跃然纸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课文对话描写的妙处,更好地理解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特点,教完此课后,可设置配音练习,教师可选择一段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的录像片断先让学生观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录像中的人物表情、手势及人物的身份进行想象模拟对话,给录像配音。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对话的妙处,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说”的能力。 应该说,多媒体既可运用于阅读教学,也可用于写作教学,这里不一一赘述。多媒体只要运用得当,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的主动思维,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也有其局限性,它受教材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用多媒体的。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多媒体是帮助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以教材为主,手段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是为教材服务的。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在并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却过多地考虑手段的运用,教学中往往造成喧兵夺主,热闹有余内容不足的场面,这反而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同时掌握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制作,穿插运用多媒体,才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过多过滥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韵味的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达不到目的,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多媒体会让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会让他们的视野扩大,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多媒体还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活力,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魅力。
参考资料: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