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编辑/作者:邱贤良        发布时间:2006-03-17      阅读:5196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语文  
一、案例背景:

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开始进入课堂,并风靡全国,一时之间,多媒体成了许多教师的最爱。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总结出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许多优点,如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本人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却遭遇了尴尬。

二、案例描述:

在进行《虎丘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由于这是篇文言文,学生都不喜欢,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本文作者对虎丘中秋盛况的描写和作者抒发自己热爱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深情及对权势的鄙薄的思想感情,本着用“新教法教老教材”的指导思想,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教学目标定为:诵读,品评、鉴赏文中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作者不愿为官的心情。教学过程为: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从初一到高中我们学了很多文言文,但据我所知,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文言文,认为文言文学起来困难,而且没意义。其实,学点文言文对优化语言,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只要大家留意,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文言词语,让我们好好学习文言文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古代散文,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先到这个地方去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屏幕展示课题,接着展示虎丘景点,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观赏。

(三)学生默读课文,我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气氛。

(四)听朗读录音,屏幕显示文字。

(五)根据本文主要是四字句的特点,屏幕展示略去标点符号的文段让学生集体朗读。

(六)进入课文学习:

1、请一位学生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2、提问学生:哪一段是描写中秋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的?大家品品,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不断地展示中秋虎丘游人如织的情景图片让学生观赏,并且随机打出一些关键字词。

3、课文描写了中秋夜“斗歌”的过程,那么“斗歌”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大家仔细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每个阶段唱歌的人数,演唱的方式,演唱的环境和演唱的效果。

屏幕显示表格,学生看着表格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随机显示答案。

4、作者概括介绍虎丘的几处景点,作者虽然写得很简单,但是用词用语很准确精炼。大家把描写景点的词句找出来,概括景点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显示板书设计。

5、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六次登虎丘的感受,请大家朗读这一段并找出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学生找出来:“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6、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主谓倒装)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回答完后,我把答案通过屏幕显示出来。

(七)总结:

教师给学生介绍袁宏道和“公安派”(屏幕显示)。

整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地结束了,我沾沾自喜。第二天走进课堂,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复习提问后,我请学生就不懂的地方质疑,然后进入下一课的学习。我心想,昨天的课上得这么圆满,学生的发言也很积极主动,多媒体制作得也很精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谁知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如这个字如何理解?那句话中的虚词用法是什么?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应是怎样的情景?等等。随着学生问题的增多,我心中的不安感也越来越重,我问学生:“昨天你们不是都说懂了吗?”学生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昨天听音乐看画面觉得挺过瘾的,加上老师打出的字,好像都懂了。可回来想想,那都是一种朦胧的、模糊的感觉。希望老师能把一些词句明确地解释清楚。”

面对学生的发言,我无言以对,我被表面的热闹繁荣冲昏了头脑。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开手脚,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一堂课轰轰烈烈地结束了,我的自我感觉很好。但学生的话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堂课失败了。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思考,发现这堂课确实存在着以下的弊端:

第一,教学过程中,屏幕多以“标准答案”显示,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第二,快速点击键盘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笔录。学生想记又怕听不到教师的讲;听了教师的讲,又来不及记。

第三、大量的放映图片播放音乐,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艺术的鉴赏,隔离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有时画面吸引了学生,他们又忙于欣赏而无暇顾及到知识的积累。

第四、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比如默读课文也放音乐,没有意识到营造气氛不是播放一段音乐就可以形成的。

第五、以涌现的字幕,代替教师讲解过程中水到渠成的板书。因此无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以上的分析,足以引起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反思:

(一)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师生双方面对面的交流,达到心灵相通、话语相接的默契感,在交流碰撞中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师通过音像来传递信息,学生则通过音像来获取信息。朗读播放录音,板书敲击键盘,在这种情形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那么直接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也被削弱了,师生间的对话往往就流于形式,这样也就很难产生真知灼见。

(二)语文文本蕴含的意义是多元的,学生是灵动的,个性千差万别,教学过程随时都会碰到新问题,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做到引而不牵、有的放矢;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因为心中老想着课件中的内容,所以往往喜欢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方向牵,试图让学生的思维与课件中的程序合拍,总想让学生的结论与优盘中的结论相符,否则就无法点击鼠标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画面内容,如此一来,课堂就缺乏灵动。长此下去,会阻碍学生思考的深度,新课程强调的答案是动态生成的也成了一种摆设。

(三)语文教学本来应该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学习者的感知、感受、感悟,着力于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的推敲,从而体验母语传承文明、传载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母语理解与应用的敏感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朱熹论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叶圣陶先生主张“潜心体会本文”,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学问的长进,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对语言文字要潜心体会,要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价值判断、人文精神。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忙不迭的更换画面,文中诗一般的意境消失了;在音像画的强势攻击下,学生还能潜心涵泳吗?学生忙于观看,他们的想象力得不到培养,对文字的感悟、内容的领会都受到影响,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成为语文教师心头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四、案例启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我们得到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艺术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时,常常使语文教学艺术的独特性与鲜活性变成了展示性与固定性,用剪切粘贴的复制品代替了富有个性的原创作品,用固定的机器代替教师富有激情的表现力。长此下去,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否会打折扣呢?当我们朗读只会用录音时,教师的朗读还会抑扬顿挫、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吗?当我们板书只会点击鼠标时,我们的书写还会坚韧有力、笔顺规范吗?当我们备课只会剪切粘贴时,我们还会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吗?

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弊端,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手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处在课改前沿的语文教学师们需要不断深思不断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