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荷塘月色》一文写作者正陷于苦闷中又一时看不到出路何在,心理失去了衡,白天在尘世社会里不自由就在深夜到自然界中寻求超脱,作者怀着这样的心境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正是典型的情随景迁,使景色散发出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气氛,学生读读议议,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
二、教学设想:
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三、教学描述:
上一次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感觉上得十分琐碎,关于荷塘、六朝、江南,许多问题的答案是相近的。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自己也觉的板滞。这次,我大胆地作了整合,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在经过较长时间思索和教师的点拨后,学生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虽然思考是紧张的,但学生的脸上满是打通全文的兴奋感。
《荷塘月色》的第二课时教学,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本课写得最精彩的4-6自然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面对学生语言感悟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我本想在赏析前通过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文章所创设的幽美意境,但绝大部分学生犹如一池“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正当一丝沮丧涌上心头时,我心里一触动,深情地吟出了记忆深刻的一首诗:
月色迷蒙
用平平仄仄的脚印,将月色溶进荷塘,
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 漂游至今。
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果不其然,深情的“呼唤”渐渐把学生带入《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感悟语言也就不再艰难。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三、教学反思
1、提倡整体性阅读
如果说这一设计中课型、视点等宏观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充分考虑了以文为本,那么贯穿整个教学实践中的细心策划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法设计要服从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更要服从于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的需要。我借鉴了王尚文教授的“对话”法进行教学组织,寻求语文教学回归轻松愉快和率真自然的途径。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取得互补与共识,一同完成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领悟。
本文的教学特别强调整体阅读的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由学生自己在反复的阅读欣赏中,培养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对哲理内蕴之美的感觉。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阅读活动,“美”的感觉、“美”的感受、“美”的判断、“美”的咀嚼等等都在学生的眼中,都在学生的心中。这种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给同学们的潜移默化就是:课文中一定有美点,自己的眼睛也一定能发现美点。这样的训练进行得多了,对“美”的感受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对“美”的探寻就会成为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而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和能力,其教学意义、育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契机,重锤敲打,仔细揣摩,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语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绝不仅仅是语言操作技巧的入格与自动化,同时还应是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这得益于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因此。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广泛吸收多元文化信息,逐步形成深厚的个性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和遗憾的地方。“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是当今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由于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发言的水平也不错,因此,教师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的及时评价。即使有一些评价,但我自己觉得这些评价是比较浅显的。换而言之,在努力倾听的同时,如何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细微变化,如何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和节奏,这些都是值得我不断探索的方向。
3、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新形象,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充分加以肯定,让他们相信只要多积累多思考,他们也可以写出与名家相媲美的句子。语文的学习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