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摸拟现场,尽现学生风采
编辑/作者:朱开华        发布时间:2006-01-10      阅读:4762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语文  
一、课程设计背景:

    基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老师在课堂上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而要学生谈体验、谈感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点燃学生的真实情感。才能听到来自学生自然深处、原生态的、毫不被污染的心听。许多老师要求学生谈感受时,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眉飞色舞、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课堂热闹无比,然而都是一些大话套话。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讲大话、套话。一是想博得老师欢心(一些老师喜欢课堂大话连篇)二是学生本身没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老师预设的情境,学生不被感动。因而难吐真言。为使学生谈真实感受,讲真话,我在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这课时巧设摸拟现场,使学生“实话实说”。为把握整个课堂,我扮演主持人,三位同学扮演嘉宾,其它同学扮演听众。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过程(介绍)

    1、点燃学生爱恨分别的思想火花。

    人是有感情的,尤其是高中生,在知识储备到一程度后,爱恨分明更加明确,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为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没有进行摸拟现场报道时我设置了一个环节,即主持人、嘉宾与听众互动。介绍有关中国香港历史,许多“听众”、通过“热线电话”谴责英国列强侵占香港的罪恶行径。揭开英国列强丑陋的嘴脸,许多同学运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理性的思考,与主持人、嘉宾共同溯源香港的历史,探讨“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此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特强。

    2、共同感受激动人心的一刻。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生成语文能力。《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现场新闻稿,为使学生体验到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摸拟电台演播厅开设:“百年沧桑——97香港回归不眠之夜”大型节目,把电台演播厅“搬”进课堂。主持人连线现场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课堂俨然成了收听“百年沧桑——97香港回归不眠之夜”节目大会厅,学生群情激动。四位同学扮演记者作现场报道。学生们好像进入现场一样欢呼雀跃,为中国收回香港激动不已,为祖国而骄傲,这一环节设置为下一环节“互动短信”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3、用真挚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

    新课程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经历香港被割的耻辱、中国收回香港的喜悦中产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情绪受到感染,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为使学生们说出心中的激动、喜悦之情,我设置“短信平台”环节,学生用手中的笔和纸,编写短信表达此时心情或向祖国传递美好的祝愿。

三、案例反思

    整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一些瑕疵。教授此课本人收获不少。

    ①“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教授此课时学生激情高涨,在回顾中国香港历史时,学生揭露英国侵略中国的丑陋行径,有的学生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列强侵略是因为中国落后。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晶。

    ②在香港回归激动人心时刻,有四位同学扮演记者,他们早已准备好口语稿,只因现场逼真、气氛热烈,有两位同学脱稿报道。部分同学短语很好: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归来吧,香港游子”。“今日香港回归,明日祖国更加富强 ”等。

    ③整个摸拟现场主持人驾驭得很好!但口头表达有待加强,因时间不够许多精采短语无法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