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体会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尝试新诗模仿创作。 学习重点:通过抓意象来品味本诗的风格。 学习方式:反复朗读、师生对话、讨论、练习写作。 学习过程: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致大海》,现在接着学习另一个外国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板书课题) 朗读,整体感知 生:朗读一遍 师:提出要求 生:再读 探究研读 师:请同学来复述一下本诗所描绘的画面。 生:我想得到令人垂涎的草莓,却因为害怕挨骂而不愿爬过篱笆。 师:(启发提问)哲理诗重在透过诗的表象理解其内涵。本诗中有两个明显的意象,就是“草莓”和“上帝”,请说说它们各指代什么? 生:(积极讨论后回答)草莓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正统的化身。 师:(深化提问)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 联系实际谈感受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篱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 生:(积极发言) ①上网挨骂 ②学摄影不被允许 ③下雨了,想冲进雨中淋个痛快却被人认为神经有毛病…… 尝试模仿创作 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同学们刚才谈得也是“群情激愤”。为了舒缓一下你们刚才的那种激动心情,我想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尝试模仿这首诗的风格,自写一首小诗。 (教师可给出参考题目:《雨中》、《海的那一边》、《山外》、《不要……》等等。并巡回辅导学习。) 展示作品并评论 抽出一部分学生作品朗读、评论。可采用自评、大家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拔,切勿要求过高,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