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过后,我们党校的师生一行40余人组织到井冈山进行党性锻炼。时值深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茨坪、毛坪、大井、小井、黄洋界、笔架山、龙潭、烈士公园、博物馆等处,一路行来,印象颇深,感动良多,受益良多。
挑粮小道
这绝对是一条南方山区最平常不过的小道。在满山灌木、乔木兼毛竹的丛林中,长约十余里的山间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山岭深处。山脚下的一截是用并不规整的麻石铺砌的,左一弯,右一弯,如斗折,如蛇行。两边树木参天,多为杉树、枫树和樟树,也有一些不知名的树木,突然耸立在路口,让你仰望目眩。突然有同学在一棵高大的枫树上发现了一丛硕大的寄生菌,于是兴奋莫名:“快看,灵芝,肯定是灵芝。”于是大家用长竹杆敲打下来,欣然珍藏。行至半山腰,已完全是沙石泥土路面,路面上洒满了许多金黄金黄的松枝和树叶,透过树缝还可看到远处,起伏绵延的山峦和满山遍野的竹林。路边有当地村民设置的凉亭,贩卖一些诸如可乐、西瓜一类的饮料和食物,村姑和老表们总是笑笑咪咪地招呼:“休息一下吧,快到山顶了。”坐下来歇脚一看,刚才还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的四十余名同学,现在已散落从山顶到山脚的的山路上,有的看得到,如蚂蚁般轻轻蠕动,还拄着竹杖气喘嘘嘘;有的看不到,却哼着轻松的红军小调,似乎很清闲;有的忙于摆出各种姿势,呼朋引伴地拍照留影。南方山林中最平常最朴素的秋天景象在这里有了真切的体会:路边偶尔有一些白色小花,在秋风中摇曳着并不茁壮的身躯,显出很兴奋的样子;偶尔也有不知何处传来的虫鸣和鸟叫,在丛林中不知疲倦地地驱赶苍茫的寂寞;秋风毫不吝啬地吹拂在这一片林海上,发出颇有中气和节奏的“唦唦”声;秋日的阳光更是均匀柔和地播洒下一绺一绺的黑白相间的影子,树阴下凉凉的,石头上暖暖的。
快到山顶的时候,山道又铺上了麻石,两边是高大整齐的杉树。两个小时左右,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小道的爬行,登上黄洋界炮台向刚才的小道望去,但见林海茫茫,远处的山脚下,偶有一两处村落,但看不到人烟。小道不知所在,唯在山脊和山坳之间有如虚线的白点隐隐若现。我想,这条小道原本普通平常和世上许许多多的山间小道一样,肯定有猎人走过,有樵夫走过,有药童走过,有数不尽的山民村姑走过,今天更有数不尽的游人走过。
但,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山间小道。八十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人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背在背上、挑在肩上从这条小道上走过,他们衣裳褴褛、头发蓬松、面黄肌瘦,他们目光坚毅、步履从容、斗志高昂。从那时起,这条小道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块新的里程碑,成了中国走上康庄大道的崭新起点。回首这条小道,让人肃然起敬,让人热血沸腾,让人精神振奋。
山林竹海
坐车上井冈山,放眼四望,看到最多的是一片随着山势起伏的竹海。井冈山的毛竹早就名头响亮,曾经在中学时代读过袁鹰的著名散文《井冈翠竹》,革命精神和竹子的贡献依然记忆犹新。但真正亲眼见到这一大片大片的漫山遍野如海一般的竹林依然激动不已。
南方的毛竹,一般在海拔400-1000米的山间生长.井冈山的毛竹正是生长在这一地理区间。坐在车上,看窗外绵延不绝的竹子,感觉不是车子穿行在竹林中,而是总有那么几根竹子跟着车子在山岭间转来转去。每根竹子都似乎大同小异,每根竹子又都好像各具特色。竹子的根部都垂直挺拔,竹节分明,而竹子的尾部则似乎都旁逸摇曳,枝节难分。一阵风来,竹子均不约而同地向一侧倾斜,一阵风过,竹子又都回摆归位。这一来一往之间都姿态翩跹,又都自得其乐。风与竹,互相问候,互相嬉戏,为整个井冈山平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每到一处,均有各式各样的竹制工艺品,大的有竹雕竹垫,小的有竹碗竹刻;还有各种竹制的食品,有的是干制的竹笋,有的是密制的竹灌头,还有的用竹筒蒸的饭。
但,井冈山的竹子最让人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
毛泽东曾经用竹子做过行军的拐杖,朱德曾经用竹子做过挑粮的扁担,陈毅曾经用竹子做过杀敌的梭镖,每个红军战士都曾经吃过清水煮竹笋充饥。
如果这些还不够感动你,那么请你到小井红军医院看看。这是一家红军战士自己营建的医院,但与其说是医院,还不如说是一家病友休息所。因为这家医院实在没有最起码的医疗器材和药材,但是,我们的红军将士是聪明的,更是坚强的。没有药材,可以在井冈山的草木中找寻;没有器材,可以在井冈山的竹子中创造。于是,井冈翠竹加工成了竹夹子、竹镊子,可以充当医疗器具;井冈翠竹加工成了竹药箱,背负着行走在根据地;井冈翠竹甚至加工成了竹刀,可以为伤病战士开刀动手术。
井冈山的竹子养育了星星之火,呵护了星星之火,竹如海,情如海。
悬崖边的树
坐在索道看井冈山的龙潭瀑布,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索道下行,我们一行专注看水流和瀑布,一路兴奋、一路感叹。到井冈山几天,一直看到的是绵延不绝的山峦和浩如烟海的森林,还没有看到过清澈的山溪水和由山溪水组合而成的瀑布。龙潭瀑布由两山幽谷间的的一条水量并不大的溪水沿山崖的巨大落差泄流构成。溪水被山间岩石撕扯成几绺,然后白晃晃地砸向百余米落差的深潭,白晃晃的溪水一入深潭便成了黑魆魆,在岩石和幽谷的映衬下,瀑布下的龙潭好像一个巨大的墨池,墨绿色的水面,酽酽的、似乎凝固了一般,又好像在等待一位天地造化的书法家,取以为法器。
但,真正让我感动和震撼的是一棵树,一棵悬崖边的小红树。
看完瀑布,索道上行,在瀑布上方200米处,猛然发现一棵不知名的小红树牢牢地扎根在两山峡谷之间的悬崖上。这课树,侧身悬空生长在山崖之外,树根暴露在石缝外,稍微有些卷曲,显得十分虬劲有力;树身朝不远处的瀑布生长,似乎在引颈张望;特别鲜目的是树叶全部通体鲜红,那红色,红得均匀、红得饱满、红得润泽;在红红的颜色当中,树叶的经络隐隐可见。
索道继续上行,再回首那棵树,在光秃秃的悬崖岩石间孤独矗立,其下是万丈深渊,其上远处隐隐有若干灌木草丛;近处映衬的是瀑布轰鸣,远处作为背景的是苍翠的森林和湛蓝的天空。
我为这棵树产生了莫名的惊诧和感动。在广袤山林中的这棵树,春天的山花浪漫和冬天的银装素裹,你是否寂寞欣赏?曾经的血雨腥风和燎燃星火,你是否怦然见证?如此顽强的生命和如此孤独的美丽,你是否忧乐两忘?
遥望兰花坪
我们到井冈山的时候,正值重阳深秋。除了在茨坪的公园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花团锦簇之外,山上的各处景观基本上看不到山花浪漫的景象。
我们是渴望看到的花的。一路上偶尔有人兴奋地吆喝:“看,一树红花。”其实那哪里是花,分明的秋天霜打过后染红的树叶,红得固然鲜艳,但那不是花,为数也不多;偶尔又有人兴奋吆喝:“看,一树黄花。”其实那也不是花,分明是一树银杏,银杏树叶至深秋,色泽均匀发黄,远望有似黄花。真正一路看得到的山花大多是白色的小圆花。有的,认得出是野菊花,有的不可辨认,花型均较小,开在悬崖边、山路边,为秋风摇曳,向游人致意。为着这白色的小花, 我们也兴奋、也激动,也留恋忘返。
但总是觉得单调乏味,没有山花浪漫的井冈山让有有所失落和遗憾。于是,我们开始哼唱和回忆“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色根据地,红色的映山红,正是井冈山形象的写照。在笔架山上,导演告诉我们,山脊有一条长约十里宽约两里的映山红景观带,一到春天一片红的海洋让人惊叹不已,但我们现场看到的却是一片灰暗的、枯萎的映山红树杈,更使我们陷入了对岭上开遍映山红的深情向往和想象。
直到结束井冈山之行的最后一天,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老同志给我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们意识到了井冈山兰花的存在。井冈山兰花坪的兰花,清香馥郁,沁人肺腑。朱德同志1962年重上井冈山,为井冈兰花写下了一首《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这里面有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朱德同志在井冈山时期的夫人伍若兰生平酷爱兰花,一直追随和支持朱德参加革命,在1929年被俘后,在身为怀有孕的情况下,坚贞不屈,被敌人的刺刀从腹部活活刺死。朱德同志1962年重上井冈山亲赴兰花坪,亲自挖掘两兜兰花携至北京种植以示对伍若兰烈士的纪念。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已经是不可能再到兰花坪去欣赏兰花了,回程途中,遥望兰花坪,一片山峦起伏,又隐隐群山中感觉兰花坪无处不在,仿佛看到深秋时节,井冈山兰花盛开,红的、白的、蓝的,不争芳,亦不斗艳;仿佛闻到井冈山兰花的清香,清幽、淡雅、馥郁,不凝滞,亦不轻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