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远足之二·随笔] 追逐悠然 (2644字) 作者:珠碧河
编辑/作者:李瑞富        发布时间:2007-10-23      阅读:4283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丽江古城的八月清晨,有一种类如海南深秋的清凉。起了床,洗嗽毕,感觉喉咙有些干,就邀了同舍的远足网友“步行者”----一任教于海口四中的高个小伙,一起到外面找茶水喝。
    
    趿着旅馆的拖鞋,踱出忠义巷“国际青年旅馆”,“步行者”被小巷两侧古朴的民居所吸引,情不自禁跑前走后地拍起照来。斜对门,有一家烧饼店。因为今早赶着要出发到香格里拉,我就先迈步入去,招呼店里的伙计给我来几个饼、两个杯、一壶茶。
    
    说是店,实际的情形是,这里更像一个制作烧饼的小作坊。只不过在门厅里,捎带摆了三张桌子,预备着招待少量当场饮食的顾客。桌子上铺着富有纳西族特色图案的桌布,椅子是几块大树皮搭成,简朴而天然,粗糙中含有精巧的匠心。这种桌椅,我只扫过一眼,就喜欢上了。
    
    站在门厅里,透过大块立地玻璃,可以看到小巷中来来往往的人们,恍然中,仿佛置身于琼西乡下的瓜棚下,亲切的感觉悠然而生。
    
    一时,却没有人理睬我。大家正忙着制作呢!而且,清一色的,都是女伙计,年纪大小不一。
    
    我又问了一声:“这烧饼都是甜的吗?”。终于,一位少妇模样的伙计,慢吞吞地抬着头来,微笑着对我说:“烧饼都是甜的----你坐吧,桌子上有茶叶,你自己倒开水到杯里冲了就是。我们不设茶壶的。这茶,你尽管喝吧,不算钱。我这就给你端烧饼去。坐吧……”。她到消毒碗柜里取了两只大杯子,放到桌前,又端来烧饼,就忙自己的活去了。
    
    少妇约30岁上下,面黑,却光滑无疤。也许因为黑肤的对照,牙齿就显得出奇地白皙,且整齐。配上瓜子脸,整体看来,错落有致,有一种不经意的俏丽,一种隐于散淡的妩媚。
    
    我就掭了茶叶放到杯子里,又从桌底下的暖瓶倒出开水,自己动手冲好了茶。然后,一个人幽幽地品着散发清香的乌龙茶,吃起又甜又香的烧饼。屋里,伙计们各自忙碌着,不大说话,大家只是默默地干着活。少妇估计是店主吧----只见她有时到门口为零售的客人打包装,有时到里间吩咐什么。
    
    “步行者”拍照完毕就走了进来。我为他冲了茶,乐哈哈地介绍:这里喝茶不要钱呢!快来喝呀。少妇听了,只是微笑着,又添了一些烧饼,并不说什么。我们两个人有滋有味地吃着、喝着。
    
    过了一会,远足活动的组织者----来自海南师大的“灯老师”走过,我就招呼“灯老师”进来喝茶。“灯老师”进来了,我又乐哈哈地介绍:这里喝茶不要钱呢!“灯老师”听说有这等好事,就转头招呼走过店外的其它一起到丽江远足的网友。谁知,少妇听到了,急忙打断我的介绍。
    
    “不不不,要收钱的,一杯茶两元钱哟!”
    
    经她这么一说,走过店外的同行网友,进来的,就只有来自南方航空公司的“拯救灵魂”了。我有些诧异,目光就盯紧了少妇。她却只是睃了我一眼,转过头去窃笑一声,又忙着自己的事情。
    
    “嘿!够黑的!刚才还说不要钱呢?!”我们不禁疑惑起来。但很快也就释然了:这丽江古城,每天游客如云,一切早已商业化了,哪能开店不收钱呢?常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呵呵,自然地,丽江哪有免费的早茶?!
    
    吃毕,我招呼少妇,为大家一起结账。少妇走近前来,我问:“这茶,到底收不收钱呢?!”
    
    只见她黝黑的脸上显出一丝羞涩的笑意,慢吞吞地说:“不收的。刚才,我只是开玩笑而已。不过,你可不能老这么说,否则,我就要收茶钱的了!”
    
    我们几个人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为少妇的诙谐,更为她的人情味,为她的不势利。
    
    “你老是不收钱的话,那还算做生意吗?!” 我问道。
    
    “不会的。烧饼可是要收钱的。”少妇正色地回答。
    
    “这么说,你的烧饼卖得很好,并不在乎几个茶钱?!”我又问。
    
    “也不是了。只是----只是喝了茶,你们才能品尝出烧饼的香味啊!”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可是白喝了茶,并没有品尝出多少香味的。”我调侃道。大伙也在旁边笑着,附和着。
    
    “没有关系的。大家交个朋友嘛,可不能老钱钱钱的,呵呵。”少妇又露出笑眯眯的面魇。
    
    我有些感动----为她的友好,更为她赚钱的悠然。就欢欢喜喜地付清饼钱,随大伙走了出来,开始我们新的旅程。
    
    我的内心一直充盈着一种久违的愉悦!  
    
    是的,悠然----赚钱的悠然,活着的悠然,悠然地活着,这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啊!
    
    我们自海南不远千里来到丽江,走马滇西“三江并流”地区,不正是因为羡慕和追逐这里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悠然地活着的生活状态吗?!
    
    事实上,不但我们,所有的国人,甚至海外的游客,也都喜欢这种悠然的生活状态,为此一些人不远万里,赶扑而来。在大理,在丽江,在香格里拉,随处可看到欧美白人旅客在小巷中悠哉然哉地品茶,有些则骑着单车,载着小儿小女到处穿梭、游玩、拍照。
    
    许多年来,我们是过得不够悠然的。我们先是为政治口号而忙,后来又为口袋里的银币多寡而忙。我们为这个为那个而忙,一直生活在焦虑当中。
    
    百年前,一个老学究称: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然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却是浮躁,浮躁,又浮躁。
    浮躁的心,何以承载悠然呢?没有悠然的心,又何来悠然的生活状态呢?!
    
    而悠然的生活状态,需要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制度安排呢?
    
    可以想象,没有有序的生产方式,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我们怎么能对收入有很好的预期、对生活有很好的规划呢?没有这种预期和规划,我们能对前景自信得起来吗?没有对前景的自信,我们怎么敢悠然?!
    
    所以,追逐悠然,正是追逐有序的生产方式,追逐科学的制度安排。只有这些条件一点一点地完善起来,我们才能对前景自信起来,我们的心,也才会变得宽容起来,更和谐地友好共处,那时,我们才敢悠然地活着。
    
    欣喜的是,在丽江古城,在烧饼作坊少妇店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悠然地活着的痕迹。虽然,这种悠然----赚钱的悠然,活着的悠然,悠然地活着的美好状态,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仍然是非常奢侈的。
    
    为何在丽江烧饼店主的身上会出现悠然的心态呢?是丽江人创造了有序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了吗?如果丽江人能做到,全国各地不是可以仿效了吗?这种悠然心态的得来,除了常人可以想到的理由,还有什么我们想不透的原因呢?
    
    丽江乃至滇西整个“三江并流”地区生活着纳西族、藏族、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的精神追求中,是不是有一些与我们汉族人不同的地方呢?我想,或许,这里面有他们之所以能悠然地生活的一部分原因。而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我们,在追逐类如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有没有遗漏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呢?!
    
    我们需要从先辈、或者从丽江乃至滇西各民族兄弟姐妹那里寻找哪一些我们曾经忽略的东西呢?!
    
    ----我想,我们要寻找的是那些足以使我们变得悠然的精神基因。
    
    寻找悠然,追逐悠然----
    
    不论寻找的结果如何,我们是不会放弃这种追逐的。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是我们人生的理想状态。
    
    我们能放弃理想吗?
    
    当然不能!
    
    除非----我们不是人。
    
    
    ( 2007.9.26作,9.30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