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人物印象之一/作家]渔民的儿子—李焕才(1531字)作者:李瑞富
编辑/作者:李瑞富        发布时间:2007-06-04      阅读:5079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              
    得见李焕才之名,是13年前刚自穗回儋的日子里。某日,《海南日报》椰风副刊版上有一散文《美丽的新英湾》,觉得与自己所处很近,就很留意写作这文章是何人物。一看,李焕才,从未见过。自此,就开始注意打听这个人的来历。断断续续就听到一些有关他的轶事,极是有趣。于是,1992年暑期某日,就带着已打印好的一叠诗稿去讨教。到得新英墟,沿着狭窄的小巷到位于黄塘的一个小庙堂里,却仅见他的妻子“小黎”嫂子如一个清纯的实习护士闲坐。一问,人已随报社的记者回海口了,无缘相见。

    终于见面,是在蓝洋宾馆,那已是1999年9月28日的事了。李焕才的散文研讨会在此召开,有省作协、市宣传部、市文联、市报等部门的同好者主持和参加,约30人。我与过去的学生、现时的文友黎信也列席其中。谈话,正式地谈,非正式地谈。喝酒,有的放开喝,话多,有的少喝,话也多。然后作鸟兽散。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细节。

    其一是头天傍晚乍一见焕才,正被一群来自海口的客人簇拥着,等待着他安排晚上的节目,与之招呼:“你就是焕才啊?”有点愣神----想象中焕才该是一副倜傥才子、玉树临风、飘逸儒雅的形象,至少也该如诸葛亮一样于卧龙岗、满肚诗书、文质彬彬,端的却是一位个头不高、略显矮胖的黑脸中年汉子,一如所有海边的渔民一样不显山不露水。“啊?啊!久仰大名。”握手细端详,双眼皮下的眸子却挺有神采,闪现着文人、医生该有的精明和独到。另外藏于左边乱七八糟的眉毛间的一颗硕大的黑痣很醒目,一如一颗闪着黑光的珠子掷于乱草间。。。。。。很快,递给了我们两张宾馆免费提供的房卡,他就打点远方的客人去了。第二天一早,起身刚洗漱完毕,就见焕才敲门而入,手上是几本自己刚印好的散文集,一一问明我们的名字,而后当场在赠给我们的书上签名,要求“指正”。言辞诚恳、朴实。大家一见如故。

    其二是酒宴上大家欢声笑语时,散文家黄宏地谈到“红袖添香”的古人逸事,后逗趣般请焕才谈谈对此的看法,只见焕才哈哈大笑,慢条斯理地说,“要真有佳人在旁边,怎么也都静不下心来写作了。写作,只是一个人在寂寞时的自言自语而已。有靓妹来了,不写也罢!”大家于是哄堂大笑。由此却可窥到焕才的实在:不经一番霜雪苦,岂知腊梅暗香浓?一个好写作者,谁不深味写的辛苦?“红袖添香”,只是文人的美好想象而已,真要有美女相陪就能写出好文章,那有三千妃子近身的乾隆怎么写了上万首的“豆腐丝”,至今也未见多少能传世?

    2003春节,到新地村“拜年”,又顺便入攀步村去找焕才,却只有之弟焕文在家。小坐片刻,就回头上边三轮摩托要到新英墟去找焕才。开车的是个30出头的女子。本来惯常从村里到墟上是4元钱的车费,到得焕才“坐堂”的诊所门口,这女子却说:“你是来找才哥的,收你2元够了。”2元钱不多,却是半折优惠了。我内心很是感动----看来未见焕才,这才哥,他的恩泽已披及我了。

    不但如此,在与焕才一番关于他的坎坷身世、不平遭遇的长谈后,“小黎”嫂还购回市价昂贵的青蟹等海珍来招待我。正值中午,阳光热辣,我与焕才悠然地喝着冰凉的啤酒,半醉半醒,感觉很好。回头想想,人生的幸福不正是处于这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之中吗?我与焕才哥相知相识、在此共醉那是有幸了。也只有在这时,听他迟缓而略显沙哑的声调,听他简洁而精辟的论断,听他率性而决然的叙述,我似乎更能体味焕才哥内心对北部湾畔的这片土地的无限的爱。这种爱已深入他的骨髓,令他不吐不快。杜鹃啼血,于是就有了《海岸的年轮》里的一篇篇肆意挥洒的文字。那可完全是一个渔民儿子的爱之涌泉啊!

    除了在看病号间隙的写作,焕才还参与组织了新英的民间调声活动----不但本墟,连马井、中和、三都等地的调声队都拉来了。热闹得很。我想,这应该算是焕才哥的另一种形式的写作吧。

    写就写吧。才哥,我看好你。望你在生活的狭迫下,别放下笔,写多一些。


                                            2003.3  于那大中学不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