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文化采风随笔七]大气光村人(1436字)
编辑/作者:李瑞富        发布时间:2007-02-06      阅读:4931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

到过光村两次,时间分别是1997年中秋节和2003年国庆黄金周某日,感觉平平。2007年2月3日,星期六,又到光村,是偕13位“儋州民间文化网”网友一起去的。终于发现光村人很大气。

大气何在?试举证如下:

一.清朝时,光村镇兰山村人王云清主持续编《儋州志》。

翻开《儋县志》(1934年重修,1982年儋县文史办、档案馆重印)可见:王云清,“清光绪三十年续修儋州志,正总纂,号月樵,茶蓝村人。清乙丑科进士,鉴分湖北知县……”。书上所附他所作<儋耳赋>,将儋地的沿革、人文、地理、风物等包括在内,气势恢宏,文采斐然。

想想,儋地之大,达琼岛十分之一,有几人能起意续志?!不多。王云清,挟进士之余威,在众人的支持下,终成此大事,为我儋州上层文化的保存起关键作用,其功其德不可谓不大。

二.兰山村人用凿得整整齐齐的“走马石”将门楼立面砌得整整齐齐,并题上一个优雅的名字,历经久远的岁月,透出一种凝固了的崇尚文化的书香传统。

网友们进入王云清故居,看到墙壁上的各色书法后,意犹未尽。于是三三两两沿着故居的四邻一一进行探访,企图发现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故居右面的小巷中,我们终于发现了几幢设计别致的门楼。其中一幢二层门楼,其样式比我们在南丰老街所见还要来得繁复,整体上却又非常和谐。在每一门楼的前面,都雕刻着一个名字,如“三槐楼”、“聚锦楼”等内容。

据门楼内的王姓后人介绍,这些楼主的先人都或多或少地跟随过王进士出入琼岛。也许,正因为走南闯北久了,财聚了,见识也多了,在建筑自己的家居时,自然不忘显示一下自己的思想所得。也可见,王云清一个人中了进士,不但带动了整个儋地文化人续修儋州志,而且,在他故乡兰山村甚而光村镇,也带出了一缕儒雅乡风。

三.兰山村人,男的帅气,女的雍容。

在探访王进士故居四邻的过程中,网友玄珠发现一户人家在正厅神龛处挂的一对先人夫妇画像,男的帅气十足,女的雍容详和,于是在征得其后人、一位在那大三中读书的男少年的欣然同意后,将画像从墙上取下一一进行拍摄。

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思考:因了搞人像摄影,多年来,我感觉儋州人的鼻头扁平者多,尖长者少,在兰山村,及至整个光村镇,所见的却大多是鼻头尖长者。相反,我故乡所在的海头镇五湖地区,也许是因为过去黎苗汉相杂而居,一些黎苗族先人变了姓氏,或隐瞒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后人又黎苗汉通婚,假以时日,于是后代所长鼻头的形状,与黎苗族人有相近之处,感觉鼻头扁平者多。(小心了,此处,我没有种族歧视,只是个人观感。)

四.光村墟人、某厅级干部的豪气干云、雅气满怀。

采风毕回到镇上,已是暮色四沉,网友夏老的一个老朋友设了家宴招待他,我们一行也跟着沾了光。满桌的佳肴、地道的米酒,让我们红光铺面,一醉方休。酒罢回那大,我们蹲坐在敞风的车后厢内,一路冷风劲吹,大家也不怵,相反,倾谈刚了的酒宴更欢----

席间,在座的网友,因来自五湖四海,老家方言四异,主人盛情,于是表现了他独到的表演天才:用各位网友老家的方言,一一言说了一通地道的方言,亦白亦唱,令每一操方言的网友无不笑逐颜开……直到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因工作上合作的事,这厅级干部,我曾经与之打过交道,感觉很和气。今天所见,又看到了他的豪气、雅气和大气,叫人不得不羡佩。

当然,不得不说一句,也有几个光村人“大气”大过了头:中午,当我们在光村镇上一小食店吃饭时,店外有几个年轻人打群架,让人闻到了一股血腥的味道……是什么原因让这几个年轻的光村人把大街当成了他们展示“大气”的场所呢?!

大气的光村人,想来是应该有能力解决这类选错展示大气场所的小问题吧。

(2007.2.5下午笔稿,2.6下午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