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北岸”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奇在哪?奇在民风硬朗、剽悍。 粗读几本书,知道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北岸人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生计艰难,于是穷则思变。变则易通,是好事,君子取财有道,无可非议。但个别人坑蒙拐骗,则坏了整个北岸人,甚而坏了整个儋州人的声誉,让人不得不将目光扫瞄这一片土地,试着深究其的根源。 2007年元旦,与天涯社区儋州版网友到峨蔓地区探寻文化踪迹,有幸得到网友“怀旧不新”赠送一张峨蔓地区(包括原兰训乡范围)详尽的地图。细看,发现一些有趣的地名,在此一说,不妥处,请方家别哂笑,而赐指教。 1)“那细村”的“那细”二字----显示出历史上地名遗留下来的痕迹。 翻《儋县志》(1934年重修,1982年儋县文史办、档案馆重印),“山川”篇载:“那细山,一名笔架岭,高约30余丈,数峰绵亘,与松林对峙……因在那细都,故名那细……” 此那细村,自然是因为过去有那细都,那细山,才保留了这个村名. 2)“蔡屋村、陈屋村、陈坊村、王坡村、张屋村、新刘村、老刘村、朱屋村、张屋村、彭屋村、莫屋村、戴屋村、李屋村、何屋村”……等村名中的姓氏----一村一姓,显示了此地曾经是典型的移民村落. 为何过去北岸人常常村与村打架很厉害?是经济利益的纷争吗?此说看来有一定道理:因各自从大陆不同地方移民到此,磨合时间不长,沟通有限,而生存的资源有限,自然要争夺,为此火拼,是有可能的。 历代朝庭对山高皇帝远的海南边地,自然管制不多,北岸又是西北角落之地,主流的社会控制自然更少。在农村,都从事农业,田亩的大小、水的灌溉与排放等,涉及到方方面面,另外,住得近,时间长了,青年男女就会有交往,这就会存在联姻等社会问题,此时,如果主流的社会控制少了,就只能由民间的自我组织力量来平衡其中的利益。 然而,由以上的村名可知,当时都是一个姓氏的人都住在一起。同姓氏,一般都是血缘上有牵连,因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上就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为此,与外村另一姓氏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就一定会有不同的地方,这时,两个村子的经济利益纷争,如果协调不妥当,积压一久,就容易演变成两个村之间的大纠纷,这实际上就成了两个小小的“文化据点”之间的对话:一旦不相融,冲突就不可避免,严重时,就表现为械斗了。经历一定年代,则积怨更深。
于外地人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北岸人好打架”的坏名声。 3)“兵马角、兵马山、马墩村”----对内社会治理与对外军事的需要。 既然常常有村与村的大型械斗,主流社会想要有效管制,自然要派出大批兵马,此其一。同时,此地浪大崖峭、石巨滩缓,利于防御。所以历代兵家都喜欢选择它作为防御外敌侵扰的军事要地。大量军兵进出,因过去无汽车,只能以马代步,自然要有“马墩”以便串马缰。 4)“新铁炉村、老铁炉村、铁匠村”----打石、造船与军器制作的需要。 石多地瘦,无以为主,村民只好就地取材,打造石器,成各种可卖的模样,日夜劳作,工具损坏快,自然要有铁匠来修理打石用的工具。 近海,为捕鱼虾,需要造船,同样得有船钉等物件的制作。只要有需要,铁匠自然就会生长出来。代代相传,几代人都做了铁匠,这时即使村名不改,外村人也会习惯性地叫喊起来,直到变成真正的“铁匠村”。 军队驻防,常用兵器,如标枪、大刃之类,也就要招铁匠入伍,造炉制作或修理。朝代更换,旷以时日,驻地可能就变成日后的“铁炉”村。事实上,今天的铁炉二村,正位于某海军部队的旁边,不过一公里远。 5)“片石村”----此地多片石也。“盐丁港、盐田”----此地多盐可成田亩样也。“长沙村、白沙村、白沙穴村、白沙墩、沙头园”----一定是多白沙,无他。“赤地村”----火山喷发后,地表呈红色,自然是因地表得此名。以上几种地名,看来都与这里是海边、且崖岸是由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玄武岩组成有关。这大家已知,不详说了。
6)有趣的是,有个“漾月”村,富于诗意。有个“昌文”上村和“昌文”下村,如文昌市名一样,叫人想到文化昌盛,文人辈出。另外,听网友们介绍,我们经过的上浦村和所到的下浦村,外出干部很多,且科级以上的不少,做大生意的人也有,现在下浦村一角,位于海边、设计别致的那些别墅正是他们的杰作。 琼西“北岸”,神奇之处,不胜枚举,希望有心人再多些挖掘出来。
(2007.1.4晚一稿,1.16晚二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