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下午,在教学大楼新设的教师阅览室与杜副主任聊到师德工作,我问之一句:“你感觉与新到年轻教师有代沟吗?”……晚上看报,得此文.)
-------------------------------------------------------------------
<<南方周末>>07新年特刊(2006.12.28,新浪新闻可见)有栏“面孔2006”,栏中有文《韩寒80后网络英雄》,作者是张英。
第一眼,关键词:作家。
插图中一个如那大飙车族的“愤青”,口吐“作家是个X”,叫我忍俊不禁:一个典型的以痞为“酷”形象!
--------我读中学的1982~1988年,是作家仍然“精神上风光、物质上吃香”的年代。近日读报却知作家张贤亮曾给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写信,提出残疾作家史铁生月仅1000元工资,无其他福利,无钱治病,应帮助云云。
想想,一个以文学、哲思为一生全部事业的名作家,却为生计所困……由此可见,今天作家的地位是边缘复边缘了。
第二眼,关键词:文学圈子.
飙车“愤青”插图下面有一行字“我永远都不会进入文学那个圈子”。
--------几年来,有人认为,文学不居社会主流,才是正常的。我却认为,文学中人是一个社会中最敏感的神经触角。
今网络发达,人人可成记者,只要你“博客”;个个都成作家----君不见许多影视明星出书痛写成长史,前几年个别人甚至都入中国作协了。06年,演员张钰却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贿赂”录像带,涉及20多人,相似的事件随后逐一曝光,屡见不鲜。原先在我等普通观众中形象“崇高”的不少影视明星,于是一个个变得灰不溜秋,形象委琐起来。前后不过几年,一对比,可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近期,明星徐静蕾在网上算博客中国第一人,所写书却销售不畅。看来这文学,虽显“X”样,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操弄。最起码,得有点文学功底,另外,懂一点逻辑学。
《萌芽》主编赵长天认为:在文学上,韩寒受钱锺书《围城》影响很大,写作比较率性,不是那种故意迎合市场,也不是刻意要在文学上有所追求,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韩寒受到部分在校学生的欢迎?我想,上述正是我们做不到的地方,也是我与80后有代沟的证据。如何消除这种代沟?看来得从认真读他的作品开始。
第三眼,关键词:不自在。
第三个小标题是“永远不进文学那个圈”,标题后面的文字中有“我永远都不会进入文学那个圈子,看到他们我会浑身不自在。”
回顾成名作----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的命题作文《杯中窥人》,他却认为:那只是自己从书里偷来的对人生的理解。他说:“我真的没觉得那个文章好,其实写得挺做作的,从一个纸团怎么看到什么人性、命运、人生,这其实是装逼。那时候我多小啊,其实没有那么多人生体验……可能装逼也有一种境界,我装得比较好。”
--------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文却被评委一致叫好,并造就了韩寒日后成名的基础。联想到06年春他与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各自博客里对骂,可见他对文学“老狗”们的成见之深。这也可称为代沟。
我爱好文学多年。久了,用儋州俗话,“不会凿佛多少也会判佛”。一直以来,对文坛中“老狗”们,却敢怒不敢言。就是敢言了,也无机会言----几乎不能参加什么文学研讨会,参加了,不安排发言,只当观客;也无平台言----所写读书评论,要过编辑关,不易,只要有一点异见,就不易冒头。----哪比现在可直接印刷成书、可直接发到网上来得便捷!
假若某日我也站到文坛某个主角位置,与小辈们是否也有代沟呢?我会轻视他们吗?他们会敢怒而骂之吗?他们中,几个人能如韩寒一样率性?!仅凭这,我看好韩寒,即使他不是很完美。毕竟他还年轻,仅仅24岁,算孺子可教。
第四眼,关键词:主流的大学教育。
文中有:复旦大学本来准备破格录取他,但他认为自己刚刚写作了“骂”教育的文章《穿着棉袄洗澡》,得学生叫好,所以“人不能猥琐,应该言而有信。”,选择不入复大。转而去赛车,当赛车手,得过个全国季军……
他说: “我其实也想去复旦,但是面子上过不去。我刚刚痛骂教育制度,很多学生说:你说得太对啦,我们支持你。然后你一得到好处就去大学,我觉得这是很卑鄙的行径。如果我当时去了复旦,那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污点。”
由此可见他很率真。
也可见,从高一年级起学习就严重偏科的他,内心是认同正常的大学教育的。看来还是网上有人说得那句好----
“读了大学,我后悔四年时光;不读大学,我后悔一辈子。”
四眼看韩寒,知道我与80后有代沟.有了代沟,怎么办?努力填平!填不平,怎么办?
答案是:不会,身处网络时代,沟通方便,只要你想,和身体力行.(07.1.8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