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文化采风随笔二]登纱帽岭三思(2822字)
编辑/作者:李瑞富        发布时间:2006-12-27      阅读:4630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2006年12月23日,与网友一行12人登了儋州最高峰----纱帽岭后,有三思:
  
  一.为什么要到山顶?
  
  不到山顶,就不是好汉了吗?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那只不过是为了说明长城宏伟和非凡,非亲身到实地否则不足以感受它的境界.可这高山大岭的,哪儿没有?上个纱帽岭顶,算什么好汉?对于附近的居民,只要有需要,一天打两三个来回,我看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出于什么需要了?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呢?为什么一来就要登顶,不登顶就感觉不过瘾呢?如果天黑了,我们有必要登顶吗?就如在黄泥沟,天黑了,我们仍然要痴心不改地往黑暗中的天角潭冲去,不想想回头的好处?不怕路滑,石滚,蛇咬......,万一摔伤了,值吗?
  
  为何我们登了儋州第一峰,又想着去登海南第一峰呢?登了海南第一峰,我们有能耐再去登全国也是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吗?如果条件具备可以登去,有这个必要吗?有物质奖励吗?有,当然好,如果没有,想要得到、或者说推崇一种什么精神呢?
  
  事实上,时至今日,海南人能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的也不过一人而已.当时得到媒介的大力宣传,另外,好象有一些物质奖励。其意不外是鼓励而已。将来,登上的人多了,也就平常了,就如今天我们登了纱帽岭一样,不需要什么宣传,只是几个同好当作一次远足,不过体力花得多一些而已,无其,也无奇。
  
  本人于1999年夏天也与几个爱好登山的朋友,上了海南第一高峰----五指山颠,还写作了一篇游记<<登五指山记>>来纪念.里面提到:第一峰的山顶上到处都是空矿泉水瓶......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到此一游者海了.

  既然海南第一峰都登了,还在乎这区区儋州第一峰吗?如果今天滂沱大雨,上不了山顶,是不是就感觉很遗憾了呢?遗憾什么呢?......可事实上,我一直向往登临此山,却多年未能实现.想不到今天却不费吹灰之力,成了.而且,来之前,就说定一定要到顶,不到顶不甘心(为此,队长担心山高坡徒,不便组织,谢绝了网友中女人与小孩上山,好象要打一场大战一样,好笑).这里面除了我们常说的什么超越自我、挑战未来之类的励志口号外,我想,应该包含有一种国人生活的哲学----缘.
  
  因了缘,我们出自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和愿景而走到一起,因了缘,我们才学习运用西方人早已熟习的AA制,也因了缘,如果哪一网友真的走不动了,我们一定会扶着他,让他战胜自我,上到山顶,而不是在山腰就回头不登了.

  二.向导高叔语:“错的正是对的,对的正是错的.”我思:有这种道理吗?
  
  今天走了很多冤枉路。
  
  先是向导高叔记错了分叉公路的方向,带大家走到另一个自然村南粮村,快入村时,与村姑打听,才倒回头,重新回到分叉路口,择另一条路入白炮村.终于来到主峰的山脚下,与路人打听,才知道,从南粮村来的话,完全可以骑摩托、开小汽车到主峰的山脚下,可我们却白白多走了一个半钟头的山中崎岖小路,弄得未到主峰山脚,我们一部分人的肚子已开始饿了,腿也软了.
  
  再是从白炮村到主峰山脚,有一条村人走出来的很顺畅的山间小道,向导高叔想凭着自己第一次登山的路线走,却因为此村后大山已开辟用于种橡胶,原先的路没有了明显的踪迹,需要仔细辨识才能找到。高叔找不到,只好凭自己的感觉,带着大家顺着村民挖的橡胶穴一步步往高处攀,到了半山腰,才发现主峰是另一个方向,这时,前有山谷,谷有密林,藤蔓纵生,无法穿越,大家进退两难。于是12人,兵分三路,一路7人,随高叔一步步登高,未登主峰,先来个小山热身热身;一路4人,由我和黑马带头,一根朽木开路,硬是在藤蔓纵生的谷底打出了一条山路,直到开阔地带;一路是退休会计师一人,回头到山下,硬是找到村人所走的山道来。结果是退休会计师找不到我们大部队汇合,只好在山下等我们返程。在一处山青水秀的山谷,却巧遇上一个朋友在此开山种养,就给我们准备了热喷喷的粥和香脆可口的“野味式”家禽宴,妙不可言。
  
  又,从主峰北面山脚上山,有二条路,一宽敞、光滑但曲折,一徒峭、崎岖但较直。大家急着到山顶,就选择了直的。于是一路就攀着石头棚,坡度徒达80度以上的路比比皆是。有人叹:一定是走错了,否则那会这么难行呢?艰苦攀登,峰回路转,却发现一处大墙般的石壁,极其宏伟,可号为儋州第一石壁,于是都兴高采烈,倍受鼓舞,吃了面包午饭,就一鼓作气,全都登了顶。下山,走的是那另一条道,相对缓多了,且没有太多石头,不到一个钟头,就能下到山脚,用时仅仅是来路的一半。想到来路上发现大石壁的激动,看着眼前风景平平的草坡,再没有人说走错路了,就是说走错了,也坚称:错了,也错得对!错的就是对的!否则,那来这么多的好风景呢?要是带路的是个熟悉好路的向导,那不知会丢了多少好风景啊?!
  
  有道是:福兮祸所藏,祸兮福所倚.我们这登山过程中的错错对对,不正蕴含着如此理儿吗?
  
   三.二网友在山顶叹:“怎么不多带一点面包?”我思:村民的面包在哪里?
  
  上山半途,看了大石壁,大呼大喊之余,几位网友的肚子也咕咕叫欢了。飞雁流云有先见之明,早就准备了几大袋子的大肉包,让流云飞雁一路背着,这时打开来,皆大欢喜。到了山顶,流云飞雁打开所背锦囊,又掏出一堆宝贝来,大家更是大叹金贵.儋州调声道:要不是你几个包子,我真的上不来了!......
  
  我们这面包说来就来,岭脚村民的面包却来之不易了.
  
  在我们放车的白炮村那户村民,院子里晾晒的是刨成一片片的木薯块。那不知什么时代建设的瓦房显得低矮、狭窄而简陋。院子里惊讶地注目我们的几个小姑娘衣裳简单,一个约5岁的小男孩连裤子都没有穿,在我们穿着厚厚的冬衣的时候,他却露着下身。村道上,两位村民正在拉着一头百余斤的猪,一问,知道准备拉到南丰镇食品公司出售,整头生猪零售价是一市斤4元钱.有个年纪20出头的青年村民可能刚刚成家,特地将自己的新瓦房建在村后高高的半山腰上。我们下山路过时,他正从瓦房旁边一口新打的水井中打水,我上前打听,他特别强调了自己的水井是花了2000多元打的。井并不深,只有六七米,可因为土里石头密布,所以深挖时就要花费很大的资本了......
  
  好在退休会计师那位朋友慧眼独到,带着老婆、儿子从那大来到此地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农场,种橡胶、木薯等经济作物,养鸡、狗、免、鱼等,让人看到了一丝发展的希望----然而,当地村民是否具备这个那大朋友的眼光吗?就算他们有了这眼光,资金不足怎么办?当地政府扶持的力度有多大呢?
  
  我们一行算是温饱有余了,所以,为了减肥,为了怡情,为了养性,为了寻道,为了所谓的什么文艺爱好或其它种种目的,来此休闲、消遣,排泄在城市里积蓄的压抑和烦闷......相比之下,村民们的生活单纯多了,因为他们还得为温饱而努力着,劳作着.
  
  在我们之前,有人来了,在我们之后,还会有其它人来的,来的人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能不受影响吗?假如这里真能开发成热点旅游景点,他们能从此分到多少好处呢?如果分不到多少好处,试问,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吗?能帮助多少?而不仅仅是打扰他们,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污染他们的水源呢?!......

这些,已经不是在这里要阐述的了.好.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