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文化采风游记二]西华游志[2607字]
编辑/作者:李瑞富        发布时间:2006-12-27      阅读:4305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2006年12月16日,平生第三次入西华.
  
  第一次入西华是1991年春节.一曹姓女同事,认我的好友谢某为弟弟,盛情邀请,于是正月初六,与谢某几人,从老家加乐村出发,让一只近12市斤的大公鸡(礼品)随我们转了几趟车,又是手扶拖拉机,又是中巴车、摩的,终于来到西华一个偏辟的连队。连队的名字好象是红海队吧?反正记不太清了。只是记得住的是一幢幢按统一规格建筑的瓦房。室里不算宽敞,但前水后山的,很是舒适,也符合今日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人居环境建设理念。

  所谓前水,是因为连队所在面临的是一条小小的溪流,水不多,但沟很深.水清澈碧透,可以看到小鱼虾在下面自由地穿梭.沟深,为方便出行,就建有水泥小桥一座.小桥的年龄不详,只见桥面两边的栏杆都已横七竖八,桥面下的护桥围壁沾连着成片的青苔.
  
  步过小桥,在一片长满野草的小草坪上,一群黄牛自由自在地徜徉着.或吃草,或追逐、嬉戏。回看小桥静静地躺着,夕阳下,远处一排排瓦房和近处的小桥栏杆边缘都透着一色的金黄光圈。恍忽间,就感觉自己着实是到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桃花源般的仙境了。

  如此第一次,对西华的印象就很好----毕竟都是俗人,偶尔邂逅仙境,谁能免俗而不向往呢?!大约在1993年夏日,有个机会到西华场部去,就又去了。因是专车,直去直来,内容就很简单,不过是在一同乡家里吃了顿午饭。记得他在当地税务部门任职,家境略好,所以有鱼有肉的,又配有当地种的很少有化学污染的各种蔬菜,口感就很好。
  
  吃了饭就走。车子从学校面前过,有高高的围墙,围墙里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林,心里就想,培养出如此整齐的树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必西华人也能培养出规规整整的西华子弟的。

  2006年底,一群“天涯社区”网友,上近七十古来稀,下未出弱冠,因为对古儋耳有感情,就不分昼夜地在一个叫“海南一家儋州版”的版块上以字代言。有个叫玄珠的网友就倡议每个周末对儋州某一地进行田野文化考察,号为“周末文化寻访”。随后身体力行,开始纠合了几个人,走访之后,又是图片,又是文字,在网上陆续发表了,因图文并茂,就深受欢迎。我识得12月16日走访方向是西华,就欣然于网上报了名,当日一早,离约定的集合时间8点未到,就已站到集结地点那大西站广场等候。
  
  几分钟后,终于见到原先儋州版版主阿贵。此君脸虽圆腮却方。圆脸,就现活泼如孩童一面,颇得女人的信任,易于吸引女性网友参与集体活动。方腮,则呈一种力度,办事就细致周到,更易与男性网友成为知已。有方有圆,事情就常得圆满。所以此君出现,活动自然就安排得比较周祥。

  8点半前后,网友玄珠、黑马、万仔、儋州的风、儋州调声、吾情未了等终于集齐,就坐进小车、摩托齐头并发。先西培,又大成,约40分钟后,就来到进入西华场部的路口,俗称“西华叉”。
  
  西华网友“记忆不新”格外的盛情,早就使唤一辆皮卡车候于此叉路口正中,只等着我们到来。大家兴奋得大呼小叫,就换了车,昂昂扬扬地进入西华场部。
  
  阔别13年后的西华给我的印象宛若新人。

  先是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使进入场部的红泥公路极是泥泞,车子有时不免就歪斜一些.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与司机师傅,一个鼻子尖长、瘦高个却很帅气的小伙子讨论起关于进出公路硬化的问题:是农场没钱吗?还是因为与地方镇府互相推诿结果迟迟未能硬化呢?......结果是知道,进入场部的另一条红泥公路已开始硬化,交接口是海榆西线上一个叫"老根"的地方.按照规划,随后就将硬化这由省道315线"西华叉"到西华场部的线路......
  
  好在约摸行车15分钟后,经过一座水泥桥,就能看到一条亮亮丽丽的水泥大街.街很直,宽阔而平整,两边是花栏、绿树、路灯.想必晚上也如那大有路灯的大街一样,给人无限的光明和温馨,笼罩在广大黑暗中的片片胶林,想必也将因此可有一个如夜明珠般的光影世界可以张望了。
  
  大街两侧,除了场部办公大楼、学校、职工活动中心等公共部门,临街的都是一些二层小楼,许多家庭在一楼开设了做小买卖的铺面。粗略一看,人气不是很旺,听不到多大的吵杂声,却也是场部最热闹的地段。
  
  街上有人用粤西方言口音,录了音,然后呱哩呱啦地播放着推销什么商品,令我们不由打听起这里的语言种类.就知道小小的一个农场,过去却分成几个主要语言带:场部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自然是以普通话为主;农场东面和南面方向的连队人员,因是并队入场的本地村民较多,所以平时以儋州话为主;农场西面和北面方向的连队人员,主要以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作为生活语言,由此也可看出农垦前人籍贯的一些线索.

  整个上午,在网友"记忆不新"的导引下,我们一行九人,坐着皮卡专车,分别游览了"红灯下村村上井"(我尝了一口井水,感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味道清爽、甘甜,就对站在周围的村民宣称可号为:红灯碧水)、“陨石坑遗址”、南隆村“自溢泉水井”。回到场部,自然是吃吃喝喝。
  
  端上来的两盘装得满满的羊肉,在白瓷碟里,呈现淡黄的色泽,与其他佳肴一起排列在光洁而优雅的淡灰色大理石桌面上,仅仅看着,已悦目赏心,尝一块,鲜嫩香脆,口感极美。于是宾主把酒话胶苗,口鼻很快就也生香。又因为是网友,思想都已在网上得到沟通,所以吃得开心,吃得放心,两桌人马,此起彼伏,常常就暴出舒怀大笑。

  网友“记忆不新”1963年生,熟悉测绘,03年起就买了高档的数码相机用于拍照,近年又喜欢上网,在“儋州版”积极参与讨论热点问题、文化现象,是个人物。今日网下相见,阔腮大脸,身材槐梧,是个标准的海南西部汉子。又能说善道,脚脑勤快,整个人就显得很活泛,给人印象深刻。

  餐中忆旧,他拿出前后办过的三张身体证来给大家看,1988年办的那张,相片上25岁时的他,活脱脱一个过去的香港功夫影星李小龙再世,真真是一个帅气的浓眉大眼小伙子。

  农场是1952年始建,至今干胶年产量多时能达到五千吨以上,在儋州范围的十个大农场中排列靠前。1986年起,西华人深挖机井,利用当地的洁静地下水,推出一个产品----西华矿泉水,销向岛内外,效益不错。不过,私下里,依我个人印象,要做大这个品牌,西华人还得努力才行。
  
  对远方的客人,西华是热情如火的,要不然,阴雨了半个月,我们刚刚进入西华,阳光就不约而到。同时,西华人的款待也是周到的。除了“记忆不新”出资招待我们,冷雪轻飘、yang、水鸣江和一位不知名的帅气高个小伙等网友也陪同我们一起进餐,随后,除了水鸣江因公事走不开,其它人都随我们辗转到黄泥沟、天角潭水库。酒饱饭足,下午三点左右,一行人坐上皮卡车,又浩浩荡荡地冲出西华场部,没入浩翰的胶林绿海之中。
  
  西华,我还能与你再约会第四次吗?(200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