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随想
编辑/作者:李秀贤        发布时间:2005-09-29      阅读:4719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园生活 >> 教师随笔  
    炎热的夏日,因及时的阵雨而清凉很多。但这样的清凉,也不能使得高考考场里的考生轻松,也不能让拥挤在考场门外的老师和家长宽心。
  孩子们的笑声还是那样的清脆,但已经看不出谁的笑意是灿烂的了。他们走进考场的脚步,还如往常走进校园时的脚步一样轻快,但显得有些急促了。突然间,他们学会了沉着,显得成熟了许多。高考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门坎。为了高考,他们一路拼搏过来,今天进行的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
  静穆的不仅是考场,而且还有校长和老师的表情。高考不仅是考学生,而且还考老师、考校长。学生好就是校长、老师好;学生不行就是校长、老师不行了。他们企盼着自己的学生能高中上榜,也担心自己的心血带来的不是硕果而是落花。是硕果就会春风得意好前程;是落花就会落花流水来日惨淡了。
  家长的心像上午考场里火热的太阳,也像下午考场里清爽一会的阵雨。这火热和清爽都包含在心中和梦里对儿女的希望中。火热的心,想入非非,想到儿女那灿烂和美好的未来;清爽的心,七上八下,充满担忧和困惑。
  所有的这些,人们是可以理解的。虽说高考的录取率,已高到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可以升读大学。但高考还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焦点问题,让人们极为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望的就是这令人挂牵的高考考场能得到安慰了。虽说是“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接受高等教育才大有作为,但高考这座每年千千万万考生必须要过的“独木桥”,还是热闹又拥挤。
  人们从高考的现象,很自然地想起封建社会的“科举”。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是封建文化专制的表现。但是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它合理存在的因素。封建统治者,想招揽人才为其所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封建社会里人们梦寐以求的。“八股取士”虽说是束缚人才,但也为封建统治者展示了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这是号称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大考场的江南贡院明远楼前挂着的对联。全联描写了科举考试的情景、气氛和考生的心态以及考场中的声音动作等,形象十分逼真。就是这样的科举,让一些人“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让一些人疯癫失常。“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唐朝时罗隐的诗。读着这首诗,我佩服作者的达观和洒脱,同时也看出他考场失意以及人生不得意的无奈。是啊!在封建社会里,人生得意不得意就看考场是否得意了。至今还是这样!
  有的人把封建科举制度,说成是一文不值的“糟泊”,大加批判和否定。这是不对的。我们看到科举的“糟泊”的同时,也应该肯定它的作用。事实上,封建社会里科举也让许多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国家的栋梁。而作为封建统治者来说,广揽人才他们也是有一定的诚意的。特别是在比较强盛的历史阶段,科举不仅是取士,而且也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清代康熙年间,康熙大帝面对贪官腐败现象和复杂的民族问题,整饬吏治,广揽人才。他除了进行传统的科举考试外,康熙十七年还特设“博学鸿词科”,千方百计吸引明代遗老及各种人才参政。康熙还要求各级官员都要将自己知道的学行兼优之士举荐给朝廷,以便他亲自考察录用。从此看出,为了招揽人才,康熙大帝不拘一格,确实花费了一番苦心。翻开清代的历史画卷,不难看出康熙大帝力平三藩、收复台湾、激战雅克萨、平定噶尔丹、重农贵粟、整顿吏治,创造了清朝历史的强盛,而这些功勋都是善于用人的结果。历史会永远告诉人们,人才在任何时候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当然,当今高考制度和科举制度有明显的差别。封建科举制度是国家取士用人的制度,当今高考是国家选择人才进行专业性培养的制度。科举可以直通官场和社会,高考仅仅是取得更高一层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这点来说,应试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根本上的改变了。而这一发展和变化,让人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人才需要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只有高度地重视人才的培养了。而高考就是挖掘可造之才的最好途径。从这个高度上来说,考生的拼搏,老师表情的静穆,家长的心热或心凉,都不是个人的问题了。
  但愿,这让人忧喜渗半的高考考场,能走出一批批可造之才。
    
                                                    ——写于6月8日上午高考综合科考试之时。